胜爲士
P1:孟子去孔子不过数百年,而引用孔子所编典籍尚需训注,且文字相异之多,远较今代去明朝为甚。故知孔子编就典籍等,所据本或更为古远,或则孔子特仿古而为之也,不当视为常言。所谓雅言者,孔子视之,亦如今人之视文言乎?
P2:汉人作注之学最兴,甚似今日讲国学者之专究文字也。其言文之差异可见一斑;因汉字之表意而探其语源者,当据甲骨而非秦篆。
P3:动物常有迁徙与灭亡,今人不及见者,古人或见之,能见则能象形,疑生物考古之学亦有助于词源研究也;时间上距词源本义愈近者,知其然则非难,然战国时学人训诂尤有舛错,可知战国距上古之华夏亦久之久矣。
P5:古人专事或皆有专名,总之词汇量亦不小。
P6:时代变异,专名或随之而变,当有制也。
P7:“训诂之旨,本於声音”,卓见。
P8:虚词关乎语法,故古人玩之最多。
P9:《语助》有文俗对比,当读。
P10:虚词从实词来者有解。
P11:莫须,同莫是,犹云恐是;清人有《续方言》;方言或变为通语,通语或变为方言。
P12:古人训诂学为经学之附庸,所以言哲学,而非语言学,故偶尔先入为主。
P13:中国表音之思想少,以故往往有词源与字源不分,及清代乃明。
P15:语义在句中乃明。
P18:习惯之力甚巨。
P19:查“语义学”、“语义场”等名。
P20:搭配关系,几词共生共灭,故知文化思维代变,则文句当随之一新。
P22:义素、义位。
P24:王力《新训诂学》。
P25:语言学之研究、古文字之研究,必先脱离思想上之思维定式、脱离哲学之先入,然后乃可以言。
P26:历史词汇学。
P28、29:治语音不可受字形干扰;上古时,单字或不止一音,多字或仅得一义;另有同字而不同源,异字而反同源者。
P30:急言、缓言、长言、短言,同义不同书,变音也。
P31:同一字而含义自比迥殊者,上古或两词也。
P33:四声有时只做语法区别,并无变义。
P34:词源“是物”=“甚摩”=“什么”;其古今异义者,或非同源流变而成。
P36:舍理性意义与隐含意义外,社会意义、感情意义、连带意义与搭配意义皆因文化不同而不能翻译。
P38:古书皆有不足据者。
P39:最忌偷换概念解释。当考求习惯,或用统计学得之。
P42:字义变化甚多,不可拘泥。
P43:意象重于意义,变通也。“确定”词义非“决定”词义。
P49:上位词、下位词。
P56:同物或异名,如金星在东曰启明,在西曰长庚,语义场不同。
P58:虽概念内涵不同,文化思想不同,而词义犹未改,除非语义场改变。
P50:词之演变,乃义位之变也。
P61:引申义必从本义中出;本义早于文字。
P62:词本义早于字本义;或用著象之文字表达玄象之意义,则字形颇不足恃。
P63:虽有形声会意,其本义皆不以偏旁为限。
P64:文字虽繁、虽后起,其语言或早有之。
P65:杨树达依甲骨文知许慎释“启”有错。
P67:文料虽乏,因引申关系亦可知词义流变。
P69:据同源词亦可。
P78-85:词义可转移、可易位、可相因。
P95:同义词分等义词与近义词。
P97:同义词并非都可替换。
P98:同义或不同关系。
P101:古文红,即今日之粉红。
P104:同义词之隐含意义或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