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革命:繁體字通俗演義

漢字的革命:繁體字通俗演義
序(一)再說繁體字
八零後的威力 八零後的熱血 八零後的夙愿
繁體字不再沉默,繁體字王者歸來
不懂得繁體字,談什麼中國文化
不去學繁體字,說什麼傳統文化
無論是反對還是支持 首先應該瞭解
弘揚 意味着 拯救
当我頻頻到某國家又把我們的某某寶貝申請爲自家專利之時,我已經很平静了。
我們連自己民族文化的根基——繁體漢字都可以拋棄,都可以不要。還有什麼
文化遺產不會被別人白白撿走,不會白白流失?
———— 引子
當奧運會離我們逐漸遠去,當中國被世界重新認知,當南韓傳來用繁體字統
一東亞各國的輿論風暴,當我們還在大張旗鼓,昏天黑地的弘揚“中國傳統文
化”,說三 國,講論語,品國學……同胞們,有誰能夠想起,有誰能夠想到,
我們與其成天強調京劇,推崇論語,還不如將弘揚傳統文化的重點,核心放到“繁
體字”上。
說到這個問題,恐怕又要炸開鍋了。話說二零零八年三月,因爲文學評論家
王平一篇名爲《五十年內,廢除簡化字如何》的一篇博客引發了一場“繁簡中文”
大辯 論。又恰逢兩會期間,借此機會,宋祖英、黃宏等一大批文藝界人士在“兩
會”中提出“應當在小學推行繁體字教育”,希望繁體字能向京劇一樣進課堂。
再次引起 軒然大波。但,二零零八年是一個太不平凡的一年了,我們已經數不
過來究竟發生了多少具有歷史性的重大事件了。因此,繁體字的問題也就不了了
之了。
那麼,我們先來討論一下,爲什麼今年會有這麼多人提出要弘揚繁體字呢,
他們的動機和目和何在?大多人認爲這種現象的產生是受這些年我們弘揚中國
傳統文化這 樣一個討論的影響。這些年我們又是講《論語》又是說《三國》又
是唱京劇,所以許多繁體字愛好者也想借此機會推廣繁體字的文化。而這些人呢,
我們一般人都評 價他們是“復古、荒唐”。對於這樣的評價,首先我們且不討
論他們到底荒唐不荒唐,他們提出這個主張,的確是受到如今我們中國弘揚傳統
文化的這樣一種熱潮的 影響。但是我要告訴大家,今年有人提出弘揚繁體字並
非偶然,因爲在中國近代史上,“繁簡”字之爭已經持續了一百多年了。比方說,
清未的陸費逵,民國時期的 錢玄同等人都提出了漢字簡化的主張,在當時都引
發了強烈的爭論。南京國民政府也曾經想推行簡化漢字,但遭到了各界人士的強
烈反對,最終停止推行。我們現在 的很多人仍然帶着那種“破四舊”“階級鬥
爭”的老掉牙思想來批判這些反對者,我想,大家真的應該冷靜下來認真反思一
下。況且,如今港臺地區的人民仍然以 “繁體字”作爲正體,而且他們也卻實
瞧不上大陸的簡化字。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後。就是因爲港臺文化大
量涌入到了內地,“繁體字”似乎又找到了家 的感覺,當時大陸地區也是掀起
了弘揚繁體字的熱潮。比方說我們大家熟知的“八七版紅樓夢”,裏面很多字幕
都是繁體字。
往近一點說,上世紀九十年代未,某學者提出了“識繁寫簡”的口號。認爲
中國漢字應該同英文一樣分大小寫,大寫爲繁體,用於正式場合以及書刊雜志的
印刷;小 寫爲簡體,只用於私人的書信筆記,不登大雅之堂。此觀點一出,立
刻引起了一場大辯論。所以很多細心的朋友到書店就會發現,有相當大數量的大
陸出版的繁體字 書籍都集中在一九九七年或二零零八年左右(包括再版)。而
當我們今天走在大街上,或觀察一下我們身邊的事物。像什麽書刊雜志啊,影視
劇啊,廣告啊等等,繁 體字使用的頻率真的是越來越高。我以上所舉這幾個小
例子就說明了漢字“繁簡”之爭由來以久,今年三月的那次小爭論不是一個偶然
現象,而是歷史的產物。同時 也說明,仍然有很多的中國人希望繁體漢字至少
要擁有和簡體字平等的地位,甚至恢復它“正體”的地位。
所以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支持簡化字以及支持繁體字的這些人他們的理由分別
是什麽。
首先我們看支持簡化漢字的理由:
一、(現實層面)筆劃少,寫起來方便。
二、(歷史層面)漢字發展的總趨勢就是趨向簡化。
三、(哲學層面)簡單才是美。
四、(社會層面)簡化漢字爲我國掃除文盲做出巨大貢獻。
五、(法律層面)法律規定。
評價:
一、簡化字確實筆劃少,寫起來確實方便,速度快。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
寫起來容易並不意味着學起來容易啊。我說這話的時候大家可能不以爲然。那是
因爲各位 一定都是具有一定知識水平的,都不是文盲,否則怎麼會上網寫博文,
傳視頻呢?可是我們也許忘了自已小的時候學習中文的情景了,反正我記得,我
小時候經常因 爲寫錯字而被老師罰。我的小表妹也上小學,成績按說還是不錯
的,但是仍然常因爲字寫的不對而挨批,反正我覺得她學起漢字來可真夠累的,
整天都是沒完沒了的 聽寫、默寫、抄寫。大家想想自已小時候是不是都是這麼
走過來的呀!我們中國的小孩子生活在這樣一個中文的文化環境中,他們學中文
容易嗎?真不容易!中國人 學起漢字都不覺得輕鬆,要想讓中文弘揚全世界,
讓外國人都去學,談何容易啊!大家都知道中國漢字恐怕是世界上最難學的文字
了,但是有多少人認真思考過這是 爲什麼,爲什麼漢字就這麼難學?可是一定
有很多人要說了,你看這簡化字都這麼難學,繁體字可想而知豈不是更加難學?
好,這個問題我們暫且放一放,後面細 講,看看究竟是簡體字難學,還是繁體
字難學。
二、漢字發展的總趨勢就是趨向簡化。的確,漢字發展的總趨勢就是趨向簡
化。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從甲古文到繁體楷書(繁體字)是有步驟,有規律自
然發展演 變。各種字體之間它們的基本結構都是比較接近的(博客視頻中有各
種字體的演變過程對照詳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書店去翻閱一下書法之類的
書籍,對照一下 中國各種字體,大家就會發現,從甲古文到繁體楷書,這些字
的基本結構都是比較接近的。它們是有規律的自然地進行演變的。唯獨我們今天
的簡化字,很多字由於 簡化程度過大,已經看不出它與之前的字體有什麼相通
之處了,成了一個完全孤立的字體。
有 不少人以“漢字發展總趨勢是趨向簡化”來證明如今的簡化字是順應歷史潮
流,這是很不合邏輯的。我們想一想,中國最偉大哲學思想之一就是道家的“物
極必 反”。繁體楷書已經是很簡化的字體了,它基本保持了之前各種字體(甲
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的基本形態以及基本的字義,而且也有少量的繁體楷
書也出現了 一些字形和字義不匹配的現象,訛變了。但這種訛變是在漢字流傳
過程中失誤,誤寫造成的。這與我們今天的簡化字故意訛變漢字相比,性質是完
全不一樣的。可以 說,絕大部分繁體字是不能再繼續簡化了。
今 天我們走在大街上,經常看見不少餐廳廣告牌上把“雞蛋”寫成“雞旦”就
是圖簡單。我們大家平常寫東西的時候,爲了圖快,自已也會造出一些比簡體字
還簡單的 “簡體字”,甚至用一些符號代替,反正只要快,簡單就行。但這些
字能登大雅之堂嗎?按照剛才的那種邏輯,我們的漢字完全可以這樣發展下去呀!
但是,一定會 有很多人站出來說“不行,這是對漢字的破壞,對文化的踐踏。”
回過頭來看看簡體字,難道就不是對漢字的破壞嗎?因此,“漢字發展的總趨勢
是趨向簡化”不能 成爲簡化字順應歷史潮流的理由,這一理由不成立。
三、簡單才是美。這種思想決不能成爲定論。我之前看到不少人爲了支持簡
體字寫了一篇篇洋洋灑灑辭藻非常華美的散文,來證明“簡單才是美”。結果把
“繁簡 字”問題變成了“簡單和繁多”的討論,偏離了主題。儘管我非常羡慕
這些人的文筆,可我們畢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嘛。所謂“過猶不及”呀!
你看那個塑料 袋,真是簡單方便又實用吧,不照樣被我們廢除了嗎?很多時候,
爲了我們的地球,爲了人類的文明,不是什麼東西都可以“簡單了事”的。無限
的簡單只能使我們 的頭腦變簡單。
四、簡化漢字爲我國掃除文盲做出巨大貢獻。客觀的說,簡化漢字確實在當
年推動了我國的掃盲工作,它的功勞和作用確實不能否定。但是,其一,掃除文
盲最根本 最核心的原因是教育的發展。舊社會許多人是沒有權利或沒有條件讀
書的,所以才會有這那麼多文盲。可是建國以後我們大力開展教育,普及教育,
這才是推動掃盲 工作的根本原因,而非簡化字。即使是在我們使用簡化字的今
天,那些偏遠山區由於教育落後,很多人也是沒有上過學的,簡化字再簡單他們
也不認識。其二,即使 簡化字曾經功不可沒,但畢竟是過去的事情了,它的使
命已經完成了,它存在的價值也就這些了。我們都學過歷史,許多國家在建立之
初,爲了應對和解決各種繁雜 事物,鞏固新生政權,都會頒布一些臨時大法,
特殊政策。但隨着社會的發展這些政策遲早要改變的。簡化字同樣如此,我們不
能總用老眼光來看問題了,要從長遠 的角度,從有利於中國漢字繼續發展以及
對外傳播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了,不要僅僅考慮“筆畫少”這一個層面。如果總是
被這一條束縛住,我看日文筆畫很少,是不 是我們要向日文學習呢,是不是要
向八十年代末廢除的“二次簡化”學習呢?
五、最後,終於有人拿起了法律的武器。說簡化漢字是“甲魚的臀部”,法
律的規定。當時,政協委員們提出了弘揚繁體字之後,有人就這麼說“請他們先
學學法 律”。的確,法律上明確規定簡化漢字是中國的法定文字,繁體字是不
規範字。但是我們大家稍微有一點腦子就明白,法律是永遠不可改變的嗎?社會
要發展,人類 要進步,那一部法律不是經過不斷地修改和完善的呢?我們現在
之所以要弘揚繁體字,其眼前目標就是希望其至少能與簡化字擁有平等的地位,
摘掉“不規範字”的 帽子。因此,這個理由也不能成立。
然後我們再看看支持繁體漢字的理由
一、(文化角度)中國文化的根。
二、(政治角度)有利於大陸和臺灣統一。
三、(藝術角度)繁字漢字美觀大方,書法,廣告、影視經常使用繁體字。
四、(現實角度)繁體中文也稱“國際中文”。海外華人華僑大都使用繁體中文,
外國人認識繁體漢字的機率大於簡體字。
五、(科學角度)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們用手寫字的幾率大大減少,都被電腦打
字所代替。而電腦打字繁體和簡體抽入的時間是相同的,大大削弱了簡化字的優
勢。
一、中國文化的根。對這個問題,我今天暫且不討論。因爲我覺得現在大多
數中國人對繁體字缺乏基本的瞭解,許多人不認識繁體字,或者認的很少。如果
大家連繁 體字都不認識,又如何能明白它的意義和價值呢。所以我的整個繁體
字通俗演義就是幫助大家來認識來來學習我們的繁體字,使大家會認,會寫繁體
字。等到大家都 能認識很多繁體字之後再去體會,去感受繁體字到底是不是中
國文化的根。
二、有利於大陸和臺灣統一。這種思想恐怕就是一廂情愿了。誰都明白,臺
灣問題跟繁體字問題是兩回事。當然,話說還得說回來,我們大陸人只知道港臺
地區的流 行文化多麼“無厘頭”。可是,大家也應該明白港臺地區對中國傳統
文化的重視程度在很多方面甚至超過了大陸地區。比方說繁體字,比方說中國古
典“四大奇書” (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中的《金瓶梅》
就有完整版的。而我們大陸恐怕連所謂的“潔本”都難得一見。這就導致了《金
瓶梅》和繁體字一 樣,作爲中國古典小說史上的“雙壁”(紅樓夢,金瓶梅)
之一,由於大陸地區基本上沒幾個人看過此書,對其缺乏基本的瞭解,使得“金
瓶梅是黃書”的論調如此 盛行。當我們大家再想說“金瓶梅是黃書”的時候,
請捫心自問——自己看過《金瓶梅》原著嗎?沒看過,有資格說它是“黃書”
嗎?所以說,我們評價任何一個事 物,首先必須對其有所瞭解(當然,瞭解的
深淺是另一回事),然後再去評價。我們現在流行“代溝”一詞。實際上,如果
父母和子女之間能夠互相瞭解,家長都能 弄懂什麽是網絡世界,孩子都能明白
父母兒時的艱苦歲月,家長和孩子不要在不知道不瞭解的情況下,憑借主觀想象
來反對孩子上網,鄙視父母的“兒時故事”爲 “老掉牙”。因此,對繁體字,
如果一個人不懂繁體字,不會寫繁體字,就沒有資格說繁體字不好。想一想某小
品裏的一句臺詞吧——凡是我不認識的字都不是字。
三、繁字漢字美觀大方。這個問題我想不用多解釋。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爲繁
體字的藝術性遠遠高於簡體。我們學書法的人幾乎都是寫繁體字。我們來看一看
繁體字“三國演義”和簡化字“三国演义”。明顯繁體字美觀大氣,可簡化字卻
骨瘦如柴,實在對不起觀眾。
四、外國人認識繁體漢字的機率大於簡體字。這一點我們也可以 感覺到。很
多國際網站和國際上的一些書刊雜志大都用繁體。我們的海外華人華僑也大都寫
繁體字。兩年前我就親眼看見一個韓國的留學生來中國學中文,它的中文 老師
教他簡體的“中华”二字。可是這個留學生不認識,他給老師寫了一個繁體的
“中華”,說我在韓國的時候看見的“中華”就是這麼寫的。而且前不久韓國學
者 也提出要用繁體漢字作爲東亞地區的通行文字。雖然我們說,東亞地區的通
行文字不能由韓國一家說了算,但是請大家想一想,恐怕再也找不出任何一種文
字比繁體 漢字更適合作爲東亞地區的通行文字了。因爲在歷史上,東亞各國都
是以繁體漢字作爲文字的。只是到了近代因爲西方列強的入侵,打亂了東亞各國
文字的統一性。 何況今天,中國港臺地區使用繁體字,韓日兩國如今也開始“重
溫”繁體字漢字。因此,我個人敢在此下一個定論,東亞各國未來一定會重新以
繁體漢字作爲通行文 字,而且一定找不出比繁體漢字更合適的。想一想也真覺
得悲哀,當我們的鄰國都已經意識到繁體漢字的重要意義,甚至有“扶正”的傾
向。而中國,繁體漢字的故 鄉,廣大的中國人居然對繁體字一無所知,甚至極
端排斥。所以,當我頻頻聽到某國家又把我們的某某寶貝申請爲自家專利之時,
我已經很平靜了。我們連自己民族 文化的根基——繁體漢字都可以拋棄,都可
以不要。還有什麼文化遺產不會被人白白撿走,不會白白流失?
五、科學技術的發展。意識到這個問題的人,我認爲他們確實有眼光。大家
可以試一試搜狗,輸入一個繁體字與輸入一個簡體字所花的時間完全相同。如今
我們現在 大量的文字工作基本上都是用電腦代替手寫。比方說我這篇文章,繁
體簡體,從時間上已經沒有什麽區別了。不會因爲文章是繁體字,花的時間就多。
這也就意味 着,簡化字的唯一優勢——筆畫少,寫得快在若干年後由於科學技
術的不斷進步將不復存在。那麼這個簡化字又有何價值可言?焉能不廢止?
面對繁簡漢字的種種爭論,許多人提出了這樣一個解決方案,公民投票,那
種字體得票多,就選誰作為規範字。
這種想乍聽起來很有道理,所謂“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可是,完全沒有
必要。我已經可以知道結果,簡體字必然以絕對優勢獲勝。因爲簡體字已經深深
影響了三 代中國人,可以說,如今絕大多數中國人是沒有受過繁體字教育的,
對繁體缺乏基本的瞭解,認不全,認的少甚至完全不認識。我們連繁體字都不認
識,又怎麼會明 白繁體的價值和意義?這就好比我們大家選班幹部一樣,如果
一位新同學參加競選,即使他再有本事,再有才能。可是我們大家不瞭解他,不
認識他。又有誰會投他 的票呢?必然會投我們大家熟悉的老同學老幹部的票。
因此,我個人認爲,如今我們很多學者希望弘揚繁體字文化,但是通過他們的文
章給人的感覺是,“因爲繁體 字是傳統文化,所以我們應該繼承”。僅僅把繁
體字的價值停留在“傳統文化”的層面上。但是“傳統文化”除了具有“展覽”
的價值之外,它究竟有什麼實用價值 呢?它對我們中國人仍至外國人學習漢字,
以及漢字的傳承和推廣有什麼實際意義呢?要從實際的角度來講啊!這是我們大
家最關心的問題,也恰恰是很多弘揚繁字 人士所沒強調和注重的關鍵問題。這
個問題不解釋,我們廣大的中國人能接受繁體字嗎?決不可能。因此,我要在此
說明,我的整個繁體字通俗演義的系列講座所圍 饒的中心就是“繁體漢字”與
“簡體漢字”相比,究竟哪一種字更有實用價值,更有利於大家學習漢字,以及
漢字的對內傳承和對外傳播。同時破除我們大家對繁體 字的種種誤解。
序 (二)解析繁體字
那我們首先來說說,什麼是繁體字。
一般人認爲,繁體字就是筆劃多的那種字。是古代人用的,或者說是港臺人
使用的,這種字就是繁體字。甚至很多人都把繁體字稱爲“古代字”。當然,這
樣的說法 也不能說完全錯,可是,過於表面化了,我們應該從根本上說明,繁
體字究竟是怎麼產生的。爲什麼我們中國人會造出這樣一種字呢? 因此,我們就
有必要簡要回顧一下,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
我們一般認爲,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中國最古老的文字,從這些字中我們可
以明顯感覺到這種字與其稱它爲文字,例不如稱它是一種抽象的圖畫。甲 骨
文是人們用刀刻在龜骨和獸骨上的,是殷商時期的一種文字。但是,這種文字至
到十九世紀末才被人們發現,才開始研究。直到現在,仍然有很多的甲骨文字,
它 的字義,或者說它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那一個漢字,這類問題還是有很大爭議
的。我們研究甲骨文的字義也是通過後來產生的文字以及一些原始的圖畫來推測。
所以有 人開玩笑說,研究甲骨文就是相當於猜字謎。
到了周朝,出現了另一種字,這種字多半是澆鑄在青銅器上的,因此被稱爲金文
(金是金屬的統稱),也叫鐘鼎文。這種文字根甲骨文很象,但是圖畫性有
所減弱,字形也顯得比甲骨文要工整。我們知道,周天子分封了大大小小的諸侯
國,這些諸侯國大都以金文爲基礎,創造出本國的文字。其中,秦國的文字是大
篆,也是以金文爲基礎發展而來的一種文字。
後來秦統一天下,始皇帝爲了“同文書”,丞相李斯等人以大篆爲基礎創造出
“小篆”,這種文字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統一”的文字。它與甲骨文和金文相
比,圖畫性更加削弱,字體也變得更爲規整。
甲骨文,金文,小篆,這三種文字的共同點是:圖畫性非常明顯,是對世
間萬物形狀的一種描繪。但是,正因爲小篆的圖畫性太強了,太有“曲綫”了。
而當時的人 們是用刀在竹簡上刻字的,這就會經常出現偏差,有人會把圓的刻
成方的,把彎的刻成直的。再說,用刀在竹條上“畫畫”是很費時間的,真的很
艱難。可偏偏秦始 皇又是一個“工作狂”,是個勤政的皇帝,每天要處理的公
文可以用“汗牛充棟”來形容,秦始皇的這一點還是值得後人學習的。皇帝都如
此用功,手下的官員可想 而知,每天不知道有多少文件需要傳送。因此,小篆
使用的時間非常短。秦末的一些“徒隸”,就是一些下等官員,爲了及時傳送文
件,就把小篆中的圓的改爲了方 的,把彎的拉成直的,一方面,誤差會大大減
少。大家可以去試試,不同的人用毛筆,用刀畫或者刻一個圓或者弧線,差異就
很大了。但是大家都來畫方塊,刻方 塊,差異就很小。另一方面,寫直線也大
大節省了時間。所以,隸書就產生了。
相傳,隸書是秦朝時的程邈在監獄中發明的。到了漢朝的時侯,人們又把
隸書做了一些加工和整理,使其更加美觀工整。後世稱這種字體爲“漢代隸書”
也稱“今隸”;把秦朝的隸書稱爲“秦代隸書”也稱“古隸”。於是從漢朝開始,
隸書就逐漸取代了小篆。中國字從此被稱爲“漢字”。
大家可以看一看,漢代的隸書已經和我們所說的繁體字非常接近了,很多會寫會
認繁體字的朋友,去認隸書是不成問題的。所以我們說,隸書是中國文字史上的
分水 嶺。之前的文字(甲骨文,金文,小篆)是以圖畫性爲主。而從隸書開始,
中國字已經成爲一種完全抽象的“象形符號”了,你從表面上已經看不出它是一
種圖畫 了,必須通過仔細觀察用心體會才能發現它是一種“抽象的圖畫”。
歷史走到了東漢末年,“東漢末年分三國,戰火連天不休。”中國歷史進
入了將近四百年的大分裂時代。史稱“三國兩晉南北朝”。說到這兒,我要插一
句。我希望 大家,特別是那些弘揚傳統文化以及對傳統文化,對中國歷史感興
趣的的朋友們,一定要充分重視“三國兩晉南北朝”這段歷史。平時我的歷史課
本以及很多歷史讀 物都把重點放在漢、唐這些朝代,而對“三國兩晉南北朝”
都是輕描淡寫,泛泛而談。殊不知,“三國兩晉南北朝”是整個五千年中國文化
的一個分水嶺。我們的文 字,語言,文學藝術,宗教信仰,社會制度,民族構
成等等方面在這一時期發生了重大轉變並影響至今。同時,全世界許多文明也都
是在這一時期翻開了歷史的新篇 章。由於中國北部地區的匈奴人向西遷移,掀
開了世界民族大遷移的序幕,公元三世紀到公元六世紀整個世界陷入一片混亂和
變革之中。比如西方強國羅馬帝國就是 在此時崩潰,使歐洲大陸陷入一片混亂。
而也正是這場大分裂使歐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日耳曼時代。幾乎今天
所有的西歐民族都是日耳曼家族的成員(不要 誤以爲日耳曼人就是德國人,羅
馬人把當時帝國北部邊境以外的,萊茵河流域的所有民族統稱爲‘日耳曼人’意
思是‘野蠻人’,這和我們古代漢族人把北方以及南 方的少數民族稱爲‘蠻夷’
差不多。日耳曼人是英國人,法蘭西人,德意志人等很多歐洲民族共同的祖先。
後來日耳曼各個部落受匈奴的威脅被迫南下,最終將羅馬 瓜分,日耳曼人從此
統治了歐洲直到現在)。也就是說中西歷史在很多方面都是有共性的,同時更說
明“三國兩晉南北朝”對中國歷史的重要意義,雖然這段歷史學 起來,講起來,
研究起來有些麻煩,但正因爲如此,我們更應該去關注,去瞭解。好,還是來說
我們的漢字。請大家注意,影響了我們中國文化近兩千年的一種文字 ——楷體
漢字,恰恰就出現在這個時代。剛才我們說,隸體漢字不但簡潔美觀,而且將過
去諸多文字用一種直白、粗糙的象形圖畫來表達,濃縮爲了一種抽象的象形 符
號來意會,這樣一來,漢字就變得非常精妙了。因此,東漢末年,書法成爲一種
藝術,同時也湧現出一大批著名的書法家。其中有一位書法家叫鐘繇,就是《三
國 志通俗演義》中,鐘會他爹。這傢伙打仗不行,被馬超打的稀里嘩啦,但也
正是這個鍾繇,他對隸書進行了一些略微的加工和整理,使漢字變的更加美觀工
整,進一 步減少了書寫出現誤差的幾率。同時也繼承了小篆、隸書這些字體的
基本結構,書寫起來也更加方便,最適合作爲一種全國統一的標準文字。南北朝
時期,這種字體 就代替了隸書,被後人稱爲“楷書”,也就是“楷模”的意思,
一直使用至今。並且楷書從藝術性的角度來講,也超過了以前諸多字體。
許多書法大師都以楷書而著名,比如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趙孟頫被
稱爲“楷書四大家”。
當然,由楷書也派生出其他許多字體,比如宋體。是由秦檜仿照當時雕版印
刷的字模上面的形體加工整理而成的。本來,按照傳統,誰創造出來的字體,就
應該以誰 的姓氏命名。比如剛才講的“楷書四大家”他們的字體就分別被稱爲
“顏柳歐趙”,我們大家到書店去看一些書法字帖,所謂顏體,柳體就是指這些
人的字體。可惜 秦老先生由於個人私利以及上面的壓力,總之,是逃不了殺害
岳飛的罪名了。所以儘管人們非常喜歡秦檜的這種字體,可是出於僧很之情,沒
有承認它的“版權所 有”,不叫它“秦體”而稱它爲“宋體”。不過“宋體”
恐怕是我們今天使用最廣泛的字體了,由於這種字體比較適合印刷,因此我們絕
大部分書刊都是宋體。所以 說秦檜對我們中國漢字的發展還是有非常大的貢獻
的。所以我們看待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不要總是用一種最簡單的“善惡觀”把世
界分成正與邪。存在即有價值。正 所謂“是非成敗轉頭空”。當然我還是要強
調,宋體字的筆畫和結構與楷書基本一致,總歸還是屬於楷書家族的一員,是楷
書的一個分支。還有些人把楷書漢字用減 省筆劃,連筆等方式呈現,就成了行
書和草書。“書聖”王羲之就是以行書而聞名。這兩類字雖然寫起來簡單,但是
我們從這兩類字可以看出,它們似乎又回到了甲 骨文、金文那種樞紐拐彎的形
態,增大了漢字書寫當中的誤差,不適合作為全國通用的標準文字。我們看王羲
之的蘭亭集序,很多字都辨認不出來。如果我們再看 “張狂草”張旭的草書,
簡直就不敢相信這也叫文字,根本無法識別。所以,行書和草書多用於私人書信
筆記以及文藝作品中。
因此,我們來總結一下。中 國的文字主要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楷書這五次大的演變。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殷商總共不到六百年,所以根據我
們現在發現的甲骨文字來推算,它 的使用壽命怎麼樣也不可能超過這個時間。
金文包括它的各種異體,以及各個諸侯國的文字,像什麽大篆啊都算上,差不多
使用了一千年。小篆最短,作爲統一的文 字才使用了幾十年。隸書大約使用了
五百年。然後楷書,從它誕生至今,將近兩千年。如果我們把它的近親隸書也算
上,那就是兩千多年了,占中華五千年的一半。 我們可以想像,楷書對中華文
明有多麼大的影響力。而我們今天所說的繁體字,就是指楷書,同時也包括它的
分支,比如宋體,仿宋,以及一些草書和行書。
那麼簡體字是怎麼回事,怎麼產生的?首先我要強調,我們今天的簡體字也
是楷書,是一種被簡化的楷書。相對於“正體”的楷書而言是簡體,也就是“簡
體楷 書”。同時我要強調,簡體字的產生絕不是許多人想像的那樣是建國後才
有的,“是共產黨發明的”等等,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簡體字自古就有。我們
今天所說的 繁體字,也就是在楷書前面加了“繁體”二字,表示它比簡體字筆
畫多。繁體楷書在古代是“正體”,是法定的統一的官方文字。但是,也許大家
都有這樣的感覺, 即使是今天我們用簡化字書寫。平時,很多時候爲了寫快,
爲了偷懶,也經常連筆或者簡省筆劃,很多偏旁部首都省略不寫,只要自己看得
懂就行了。古人用毛筆書 寫更是如此,很多時候爲了圖快就簡省一些筆劃。這
些減省筆畫的字用多了也就被保留下來,作爲“正體”的一種簡單寫法,被稱爲
“俗體”。雖然古代也有許多文 人感覺這些俗體字比正體字寫起來節約時間,
但是我們說,繁體楷書是經過上千年的發展才最終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文字,這一
套文字是建立在前人造字規律的基礎之 上的。但俗體字只不過就是寫起來快,
它破壞了漢字的基本造字規律和原則。因此,歷代王朝都以楷書(繁體)作爲“正
體”。我們現在仍然有許多人抱着過去那種 階級鬥爭的思想,去批判封建統治
階級是在搞文化專制,壓迫人民等等。其實,我們真應該冷靜下來好好思考這個
問題了。繁體楷書不但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也深 刻影響了日本,朝鮮,越南。
這些國家在歷史上都是以繁體楷書作爲文字的。我們看韓國的許多古典建築上都
寫着繁體楷書。著名韓劇“大長今”的韓文片名就是繁 體字“大長今”。而且
今天的日文也分爲“真名”和“假名”,其中“真名”和我們中國的繁體字基本
上差不多。所以當韓國學者提出以繁體字作爲東亞地區的通行 文字這一建議時,
我們廣大的中國人有什麼好驚訝的呢,有什麽不能理解的呢?
然而,繁體字遭到衝擊,與中國的衰落和西方文明的入侵是密切相關的。近
代中國在西方文明的強烈衝擊之下,許多中國的知識分子都想讓中國“全盤西
化”。因 此,他們也想廢除漢字,走拉丁文的道路。日本,朝鮮,越南也都是
在這一時期廢除了漢字,改用拼音文字,或者將漢字拼音化。當時有一些中國知
識分子認爲,中 國的衰落是由於漢字導致的。因爲漢字醜陋、粗俗、難寫,阻
礙了中國的進步,有不少我們今天奉爲大師級的人物都曾提出“欲使中國人智識
長進,頭腦清楚,非將 漢字根本打倒不可”“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等等。他
們正是受西方拼音文字的影響才出此言論。而清未時候以陸費逵爲代表的一些
人同時提出了要將漢字簡化,提倡俗體字。所以當時的諸多知識分子形成了一種
思維,就是說想讓漢字一下子變爲拼音文字難度非常大,只有先將其簡化然後逐
步過 渡爲拼音文字。所以漢字簡化工程就這樣開始了,這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
唯一的一次大規模的官方簡化漢字行動。有些人說秦始皇同文書不也是大規模的
官方簡化漢 字行動嗎?這顯然不對。秦始皇是統一文字,是把各種不同的文字
統一爲一種,并不是簡化文字。而且大家可以翻一翻我們的歷史課本,看看上面
的插圖,相當大一 部分小篆字比以前各諸侯國的文字筆畫還多,不能說是簡化
了。而且以後像隸書,楷書這些文字,我們現在有些人爲了證明“當今簡化字是
順應了漢字不斷趨於簡化 的這一歷史潮流”,拼命強調篆,隸,楷是在不斷簡
化的。可是我們要知道,篆,隸,楷三種字體最核心的是改變形體,把彎的改爲
直的,把圓的改爲方的,并不是 減省筆畫。大多數小篆字如果我們把它掰直了,
就和繁體楷書差不多了。但是小篆和繁體楷書之間基本的筆畫并沒有簡省多少。
這就意味着繁體楷書保持了小篆的基 本筆畫結構,也就繼承了小篆這種字體結
構所包含的文字含義。可是我們今天的簡化字恰恰相反,它不是改變文字的形體,
它仍然是楷體,而重點是減省文字的筆 畫,把繁體楷書的筆畫省略的越多越好。
所以小篆變爲楷書核心是文字的形體改變,而楷書變爲“簡化楷書”核心是文字
的筆畫減少。二者完全是兩回事,不可混爲 一談。也就更加說明,“當今簡化
字是順應了漢字不斷趨於簡化的這一歷史潮流”這一論調根本站不住腳。
回過頭來,我們接着说。許 多知識分子就是在實現漢字拼音化這一總綱下進
行漢字簡化。當然我們都知道,漢字拼音化是不符合中國國情的,是不可能成功
的。但是,簡化漢字仍然保留了下 來,成爲我們今天的所謂“規範字”。那麼,
我們今天使用的這些簡化漢字是按照什麼原則造出來的呢,是按照怎樣的一種思
維來進行簡化的呢?
主要分爲這麼幾大類:
一、近現代人改造簡化的漢字。
所謂現代就是指五四運動以後。比如說犧(牺),認(认)的簡化字就是近
代人或現代人改造的。
二、古代就存在的一些俗體字。
比如義(义)的簡化字,在古代的一些民間書刊中偶爾能看見這個俗體字。
也是古代的某些人在某些文章中爲了圖快隨意簡化的一些字。當然,這些古代的
俗體字并不常用,絕大多數情況下還是使用正體。
三、今人或古人模仿行草書改造爲楷體的簡化漢字。
比如說喬(乔)的簡化字。由於草書書寫經常連筆,所以很多筆畫都被省略
了。我們現在仿照草書的“喬”字把它減省筆畫,再變回楷體,就成了“乔”。
說 實話,行書草書是一種藝術字,它之所以要連筆或者說減省筆畫就是爲了追
求一種行雲流水,虛無縹緲的感覺。而如今的簡化漢字,非要模仿這兩種字體來
改造楷體 字,好像說起來倒是有根有據。其實這樣一簡化,既沒有繁體楷書的
邏輯性和規律性,又沒有行書草書的藝術性。
四、今人或古人將兩個讀音相同的字混用,用筆劃少的代替筆劃多的。
這種簡化字最沒道理。比如醜和丑,繁體楷書當中,醜表示醜陋,丑是指時
令,子丑寅卯。這兩個字無論字形還是字義相差十萬八千里。關於這兩個字我們
後 面會詳細講述。僅僅因爲讀音相同,僅僅因爲“丑”比“醜”的筆畫少,我
們現在就用“丑”取代了“醜”。這樣簡化和我們今天很多人把“雞蛋”寫成
“雞旦”有 區別嗎?
所以說,大家可以看看,這些簡化字的所謂“依據”所謂“來源”簡直是五
花八門,雜亂無序。沒有一個完整的規律性和系統性,都是隨意簡化。
序(三)走近繁體字
既然我們已經明白了繁簡漢字的起源,那我們就正式進入繁體漢字的世界。
還是那句話,看到繁體字首先不要怕,不要一提到繁體字首先就想到一個字——
難,不要 把它看作是一門高不可及的學問,好像是具有多麼高的文化底蘊的人
才學的明白。不是的,我們一定要打破這個一直困擾着廣大中國人的精神枷鎖。
大家之所以會認 爲繁體字難,是因爲沒有人教過我們,是因爲我們沒有系統的
學過。只要我們用正確的方法來學習,繁體漢字是可以“路人皆知的”。甚至大
家會感覺學起來繁體字 來比學簡化字還要生動有趣,而且道理明晰,非常好懂。
所以我就以我個人自學繁體字的心得,來告訴大家,繁體字應該怎麼寫,爲什麽
要這樣寫,它的每一筆每一 畫都代表了怎樣的含義,以及如何巧妙而且快速的
記住繁體字。
在我講繁體字之前,我覺得仍然有必要給大家講一些最基礎的知識。我們在
以後的學習中會經常用到。
很 多人要問,我們的中國繁體漢字爲什麼會是這種形狀呢,爲什麽和英文,阿
拉伯文區別這麼大呢?我們的古人它究竟是根據什麽樣的原理來造字的呢?也
許大家都聽 說過中國漢字是象形字,也聽說過倉頡造字的神話故事。那麼我們
就來系統的說一說中國漢字的造字法,也就是漢字是根據什麼樣的道理來造出來
的。
傳統的造字法分爲六種:象形、指事、會意、形字、轉注、假借。但是我們
一般認爲,轉注和假借是用字法,也就是說先產生了這麼一個字,然後根據這個
字的偏旁 部首以及讀音再給它添加一些含意,這兩種並不是造字法。我們一般
認爲,中國漢字的造字法分爲象形、指事、會意、形字四種。
所謂象形就是根據一個事物的形象,用一種符號來描摹事物外形。比如:日、
月、山、水。這些字看起來就很像太陽,月亮,山,水的形狀。因此我們把這樣
一類漢字稱爲象形字。
大家平時把喜歡把中國字稱爲象形文字,但實際上,真正純粹意義上的象形
字在漢字當中所占的比例並不大,因爲大量一些抽象的概念,還有人們的感情等
等,是很 難用象形字來表達的。不過我們的老祖宗確實很聰明,他們在象形字
的基礎上添加了一些符號。比如:“上”“下”就是在“一”的基礎上分別加了
一些指示符號加 以區別,“一”就是指地面,地平線。在“一”的上面加符號,
就表示地上,上面;在“一”的下面加符號就表示地下,下面。這樣一來,許多
抽象的概念就可以用 文字表達出來了。因此用這種方法造出來的漢字就被稱爲
指示字。
還有一種造字法和指示比較接近,那就是是會意。這種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
上的象形字組合而成,通過這幾個象形字的字義來表達出一種新的意思。比如
“兩木爲 林”、“不正爲歪”、“在火上放肉就是炙”。其實“會意字”也可
稱它爲“意會字”,要用心動體會。這就和我們小時候玩的七巧板似的,幾個簡
單的象形文字來 回組合,就能變出一種新的意思。用這種方法造出來的文字就
叫做“會意字”。當然我還是要指出,會意字和指示字還是有區別的。指事字是
在象形字的基礎上添加 一些符號,這些添加的指示符號并不是文字。而會意字
一定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象形字組合而成。
第四種就是形聲。形聲字在漠字當中占的比例最大,它是由表意的形符,也
叫做形旁。加上一個和表音的聲符,也叫聲旁組合而成的。比 如清(從氵,青
聲)、獅(從犭,師聲)、鋅(從金,辛聲)這些字我們就叫它形聲字。但是在
這裏我要說明一點,繁體漢字中有大量的形聲字同時也是會意字,也 就是說它
的聲旁與整個字的字義仍然是緊密相連。可是這些既形聲又會意的漢字在簡化的
過程中要麼簡化成了一個純粹的形聲字,要麼簡化的既不形聲也不會意,它 的
聲旁與整個字的字義之間,沒有任何聯繫了,完全沒有歸屬,沒有章法。以前有
人說,我們就是要“懷疑一切,打倒一切”管他六書還是四書,我們就是要打破,
就是不被這些條條框框所束縛,就是要簡化的既不象形,也不指示,也不會意,
也不形聲,只要筆畫少就行,怎么的了?可事實怎麼樣呢?我們來看一個簡單的
例 子。
比方說很簡單的一個“见”字,簡化字。我們只知道“见”應該這樣寫,只
知道寫成這個樣子就表示“看见”但爲什麼“看见”的“见”要用這個符號來
表示呢?憑 什麽這麼寫就表示“看见”呢?大家明白嗎?因爲老師說這樣寫就
是“看见”,這樣寫是對的,所以小朋友們就照著這個“见”反復地抄呀抄,寫
呀寫,這才記住 了,“见”的意思是“看见”。而且還用什麼“第一筆是豎,
第二筆是橫豎,第三筆是撇,第四筆是豎彎鉤”這種極其低級落後的方法來“抄
漢字”,把我們可憐的 小學生,祖國的花苗折騰和摧殘的一塌糊涂。我們學其
它漢字也是這樣,都不告訴學生們這個漢字爲什麽要這樣寫,都是靠抄寫,默寫,
聽寫,還有罰站死記的,太 浪費時間,也太困難了。而且正因爲大家不明白道
理,不明白每一個字爲什麽要這樣造,學的多了,就容易忘記,也很容易搞混,
很容易用錯寫錯。回過頭來再看看 繁體的“見”,它上面是“目”啊!有“目”
才能看見嘛,多容易,多簡單。而這個繁體的“見”就是一個會意字,由“目”
和“人”會意,就是表示用人的眼睛去看東西。如果老師給學生這麼一解釋,小
朋友們不但能很快記住“見”應該怎麼寫(人加目),而且很容易理解爲什麽“見”
這個符號就表示“看見”。而那個簡化的“见”是什麼呢?象形?指示?會意?
形聲?都不是。所以我們不遵循古人的四種造字法能行嗎,這種簡化字就真的就
好學嗎,就真的簡單嗎?這實際上是增加了我們學習漢字的難度呀。
要知道,周朝的小孩子八歲上小學,他們就是以“六書”來學文字的。搞明
白每一個字它爲什麼要寫成這樣的形狀,爲什麼要造成這樣的形狀,通過這種方
法就能很 容易的記住每一個字它的字形了,也能明白每一個字它的字義了。其
實我們歷朝歷代的孩子們都是這樣學漢字的,可以說這真是一個巧辦法。可是大
家回憶一下自己 小學時代是怎麼學漢字的?實在想不起來就回頭再看看那個簡
化的“见”。真是令人感到無奈,我們今天的人學習漢字居然要靠死記硬背才學
的會。所以我們的中文 教育應該怎樣發展啊。我想我們真的應該搞清楚漢字字
形與字義之間的聯繫,告訴學生們這個字爲什麼要這樣寫,這個字它的一筆一劃
都代表什麼意思。這樣就可以 大大降低人們學習漢字的難度,無論是中國人還
是外國人學起來都會感覺到容易許多,也不容易出錯。但是,我們大量漢字簡化
之後,字形字義之間完全沒有什麼聯 繫了,很多字就沒辦法講了,就像剛才那
個簡化的“见”,根本沒辦法解釋,只能通過死記才能記住。
因此我要亮出我的觀點,我個人認爲,如果一個人完全沒有接觸過漢字,他
學繁體字要比學簡體字容易許多。爲什麼?我們知道,學習任何字,都必須學這
字的字 形,字音,字義三個方面。大多數繁體漢字它的字形和字義是緊密相連
的,也就是說,你知道了這個字的字形,明白了它爲什麽要寫成這樣一個形狀,
你也就很容易 理解這個字所要表達的意思。然後再用這個字組詞造句,就很容
易,也不易出錯。我們中國繁體漢字的最大優勢就在於此。反觀很多外文,比如
英文,你就是會讀會 寫也不能明白它的意思,這可以說是我們絕大多數英語學
習者最頭疼的問題了。
可是簡化字別看它的筆劃少,但它沒有按漢字發展的基本規律去簡化,大量
簡化字它的字形和字義之間沒有任何聯繫。我們學起來,既要學字形,又要學字
義,還要 學字音,是把以前的兩條路變成了三條路。就算是英文怎麼說它也是
字形和讀音相結合,大部分英文字會讀就會寫。繁體中文呢,大部分文字是 會
寫就明白意思。可是簡體字呢?會讀不會寫,好不容易會寫了,意思又不明白。
大家想一想,這三種文字最難學的是哪一種啊?肯定是簡體中文。也就是說簡化
字 實際上是加大了漢字學習的難度。用我們中國最傳統的哲學思想來解釋就是
“物極必反”。你簡化的太過頭了,太沒道理了。結果呢,反而把漢字變得更難
學。
那麼我的整個繁體字通俗演義的重點就是來比較繁體字和簡體字這兩種字體,
究竟那一種更有實用價值,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而言那一種更容易學,更容
易理解,更有利於漢字的傳承和推廣。
序(四)學習繁體字
爲了便於我以後的講述,首先我們先來熟悉一下,如何通過“四種造字法”
來解釋和記憶我們的繁體漢字。那麼我們以什麼爲例呢?既然我們講的是漢字,
漢字又是中華民族的文字。那我們就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漢字”這些字開始
講起吧。
象形字
華(华)
這個繁體的“華”原本是個象形字。它在很多地方與花相通(花是很晚才產生一
個字,是形聲字,與華的意思一樣)。本義就是花。正所謂“華而不實”。上半
部分的艸是後人添加的,爲了強調它是一種植物。下半部分就是描繪花的形狀,
有花柄,還有花瓣。因爲花開放以後非常美麗,所以這個“華”就引申爲“像花
一樣美麗”也就是我們說的“華美”。但是後來人們又造了一個“花”字,所以
“花”就專指花朵,而“華”就 專指“像花朵一樣美麗漂亮”。有人覺得這個
繁體的華太麻煩,可是如果你看到了“垂”這個字就不覺得它麻煩了。大家看,
“華”和“垂”非常接近。其實“垂” 最早的意思就是指花朵。由於花朵盛開
之後體積非常大,很重,往往都會往下彎,因此由花朵的這種姿態就引申爲“下
垂”的意思。所以你要是忘記了“華”,就想 一想“垂”。這也就是說,繁體
字很多字之間都是相通的,都是有聯繫的。可是簡化“华”的呢?是現代人改造
的。首先“華”已經 有一個所謂“簡單”的寫法“花”了,你非要再造一個簡
體字,有必要嗎?這樣一來,如何能夠使人明白“華”的本義是花朵呢?如何又
能很清楚的去理解“華而不 實”“華美”這些詞語呢?只能是通過強行記憶,
老師反復強調“就是這樣的,就是這樣的”靠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們死
記硬背,死記住“华等於花”。
但是我們大家一定有這樣一個疑問。我們“中華民族”的這個“華”是否也
和花有關呢?的確。我們中國人的老祖先叫做“夏族人”。順便說說夏,“夏”
是由 “頁”和“夂”(讀‘止’)會意。這兩個字我們以後都會細講。“頁”
表示人的頭,“夂”表示人的腿。組合起來就是一個人,而且和“人”這個字相
比,“夏” 可謂是面方耳闊,腿腳強健。因此“夏“的本義就是指強壯雄偉的
武士。我們的老祖先當時就是以一個強壯武士的圖畫作爲圖騰,作爲“偶像”。
由這種圖騰,就逐 漸產生了“夏”這個字,而且就以“夏”作爲我們老祖先的
名稱,即“夏族”,也就是“威武雄壯的民族”。那麼還會有人問,我們說的“夏
天”的“夏”又是怎麼 回事呢?剛才我們說,夏的本義是強壯的武士,因此由
這麼一個意思“夏”就引申爲強大,盛大,巨大的意思。而我們知道農曆四月到
六月之間天氣非常炎熱,是世 間萬物生長最旺盛的時節,就體現出一種“盛大”
的樣子,正所謂“盛夏”,所以用“夏”來指代這個季節。而且我們看繁體字“高
樓大廈”的“廈”。裏面也是一 個“夏”,就是形容“巨大的房屋”,而且,
最早“大廈”就寫作“大夏”。上面的偏旁是广(讀作‘眼’),這個字我們以
後也會細講,它表示房屋。你看,如果 我們理解了夏這個字的字形,明白了它
爲什麼要這樣寫,所有和“夏”有關的字,詞,成語,典故等等都能很容易的理
解了,還用死記硬背嗎?
那麼我們就來解釋一下什麼是“華夏”。《左傳》上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
曰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意思就是 說,夏族人是個非常講究禮儀的民族,
他們的行爲舉止都顯得很有修養,而且穿衣服也非常整潔美觀,夏族人的服飾看
起來就像鮮花一樣非常漂亮。所以後來在“夏 族”的前面加了一個“華”,稱
爲“華夏族”。所以大家想一想啊,我們的老祖先以“華”和“夏”作爲我們這
個民族的名稱,其寓意何在啊。從另一方面來說,我 們這個民族對花也有着一
種非常特殊的感情,爲什麽我們中國人那麼喜歡花,那麼喜歡“花鳥畫”,其實
我們這個“中華”就和花朵密不可分。因此,這一個小小的 “華”字,我們通
過解釋它的字形就可以引申出這麼多“傳統文化”,可想而知,弘揚“傳統文化”
其核心難道就不是弘揚繁體字嗎?
指示字

傳統上我們認爲,中是一個指示字,就是在一個物體的中央畫上劃一豎,表
示物體的中間部分。當然,有些學者根據甲骨文金文認爲,中是一個象形字,它
是指原始氏族社會的一種旗幟,是用來召集大家集中起來的旗幟。因此“中”最
初的意思是“集中”,後來引申爲“中間”之類的意思。
會意字
國(国)
由囗,或組成。同時繁體的“國”也是一個形聲字。從“囗”“或”聲。所
以我們就來詳細講一講什麼是“或”。或是由囗,一,戈組成。請大家注意,囗
讀作“圍”并不是“口”, “囗”就是範圍,它最早是表示一座城池。我們知
道古代的時候一座城池就代表一個城邦,就是一個國家的首都;“一”表示地平
線,也就是地域,土地;戈我們大家都知道是一種兵器,因此整個一個“或”的
意思是士兵手持武器守衛一座城市以及這座城市周圍的領地。士兵就意味着邊界,
邊疆,這麼一片範圍也就是一個國家。也就是說國家的“國”在甲骨文金文當中
就 寫作“或”,“或”最初的意思就是“國”。如果大家一時半會兒想不過來,
我們可以回憶一下自己玩過的一些電腦遊戲,比如說有一款很著名的遊戲叫做
《信長之 野望》,織田信長的領地叫做“尾張國”,它是以一座城堡“清洲城”
爲中心,以及這座城堡周圍的土地構成。當然,必須派重兵守衛,否則很快就被
滅了,也就是 說想建立一個國家必須有兵。這就是“或”,也就是“國”。後
來“或”被人們借用來指代這片地域中的人和事,也就引申爲我們通 常說的
“或者”的意思,就是指其它的人和事。所以到了小篆當中,人們把“或”外面
加了一個“囗”,也是指範圍。畢竟人秦始皇統一了天下,所有七七八八的 “或”
都成了他一個人的,所以這個後來造的“國”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似乎比原來的
“或”範圍還大。但不管怎麼說,“國”與“或”意思非常接近,密不可分。由
於人們新造了一個“國”來表示國家,因此“或”就用來表示“或者”之類的意
思了。二者有了分工。解釋了這個道理之後,我們以後再看到繁體的“國”就能
夠明 白爲什麽它裏面是一個“或”了。
反觀簡化的“国”把裏面改爲了玉,難道是指傳國玉嗎?當初改這個字的時
候還有一些個人爲這個簡化的“国”裏面有個“王”,就認爲有“封建”之嫌,
爭得面紅 脖子粗。因此許多人只好這樣“歪解”,因爲中國是個喜歡玉的國家,
所以玉就是中國的意思,這個簡化的“国”就表明我們中國人喜愛玉。你看我們
的奧運會不就 有“金鑲玉”嗎?的確,中國人是非常喜歡玉,可是玉就能代表
中國嗎?要知道瓷器才是中國的象徵,CHINA。當然如果扯到這個問題,恐怕
熊貓,龍,還有福娃都有資格說自己是“中國”的象徵。但就算玉能夠象徵中國,
那又怎麼樣呢?我們討論的是國這個字,而不是討論“中國”。這個簡化的“国”
它也只能表示中國啊,它能表示美國,英國,日本國嗎?難道這些國家都喜歡玉
嗎?然而如果我們使用繁體的“國”,就很恰當了。因爲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
在歷史上都和中國一樣,都是由許多大大小小的“或”構成一個更大的“國”。
剛才我們講的日本,還有古希臘,中世紀的歐洲,美國都是如此,可謂放之四海
而皆準。對歷史稍有瞭解的朋友都能很容易想通。再補充一句,“國”也是形聲
字,從囗,或聲。好寫好記,何樂而不爲?
形聲字
漢(汉)
“漢”就是一個純粹的形聲字,它的本義是“漢水”,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漢
江。所以它以“氵”爲形旁,表示它是一條河流,以“難”(簡化爲‘难’)的
左半部爲聲旁。我 們知道,當年高皇帝劉邦被項羽分封爲漢王,因爲他的封地
是漢中,而漢中之所以被稱爲“漢”,是因爲那裏有一條河叫漢水。由此,劉邦
就把國名稱爲“漢”。由 於漢帝國是世界強國,所以很多事物都被稱爲“漢”。
我們華夏族被稱爲“漢族”,漢族人穿的衣服被稱爲“漢服”,漢族所使用的文
字也就被稱爲“漢字”。
雖然“漢”是一個純粹的形聲字。但是由這個“漢”字,我們可以聯想起一
大串和這個字相近的字。我們剛才說,“漢”是以“難”(簡化爲‘难’) 的
左半部爲聲旁。那我們就來看看什麼是“難”,爲什麼繁體字“難”要寫成這樣
一個形狀。要解釋這個字,我們就必須聯繫起“堇,艱,謹,勤”這些字,它們
都 是以“堇”這個字發展而來的。“堇”的意思就是說,原始社會的時候,一
旦發生大旱,人們就要去求雨。這個時侯,就會把一個人用繩子捆起來,然後拿
去燒死, 用他來祭天。因此,堇這個字的字形就表示把一個人捆起來這樣一種
樣子。說到這裏,我們就能明白什麽是“艱難”了吧,而且我們看,“堇”作爲
這個兩個字的偏 旁的時候,略有變形,但更明顯地表達出一個人被捆起來的樣
子,下面還有人的兩條腿。就表示很痛苦的意思。同樣,什麼叫“勤”啊,所謂
“勤”就是不但要出很 多力,而且會很痛苦。當然,再痛苦的事情,再艱難的
事情,畢竟是爲了給大家求雨,是在和“神”對話,所以必須恭恭敬敬,非常虔
誠,非常認真地去做。所以謹 慎的“謹”就是這麼一個意思。於是,我們看
堇艱難謹勤
這些字都是有規律的,都有共同的含義。可是我們一簡化之後,變成了
堇艰难谨勤
簡化的“艰难”就被排除出去了,就無法看出它“堇”之間的聯繫了,打亂
了漢字之間的規律。我們就無法從字形上告訴大家,爲什麼“艰难”二字就表示
痛苦,無法解釋。
當然,我們 說,“漢”這個字就是一個純粹的形聲字,它是以“難”爲聲旁。
這裏我要告訴大家,在繁體漢字當中,名詞,比方說很多樹木的名字,很多魚類
的名字往往出現 “純粹的形聲字”幾率比較高。而像動詞,還有形容詞,使用
“會意字”或者“形聲兼會意字”的頻率較高。比方說“漢水”,就是一條河,
你要說它與其它的河 流,比方說“涇水”“渭水”有什麼差別,好像看不出來。
所以“漢”“經”“渭”這些表示河流的字就統統是“純粹的形聲字”,不含有
會意的成分。但是剛才我 們講的“艱”“難”“謹”“勤”都是形容詞,所以
要麼是“會意字”要麼是“形聲兼會意字”。
以上,我通過這幾個字,就是想先給大家熱熱身,熟悉一下我的這種講述方
式。也許大家已經體會到了,我解釋漢字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用“拆字法”。就
是把一個繁體漢字拆成幾個簡單的字,化整爲零,分別解釋這些簡單字的字形與字
義,然後再把這幾個簡單字組合起來化零爲整,你就明白了整個一個字它的字形和
字義了。
當然,有人會問了,你這樣拆字或者你這樣解釋漢字有什麼可靠的依據嗎?
我最主要的一個依據就是《說文解字》,東漢許慎編纂。這本書是我國第一
部分析字形,解釋字義,辨識字音的一部大型的字書。說白了這部書就是告訴人
們每一個 字爲什麼要這樣寫,它的每個筆每一書表示什麼意思。因爲漢代時隸
書已經取代了小篆,而小篆使用的時間太短,所以當時很多人都搞不懂我們漢字
每筆每一畫表示 什麼意思,這就根我們現代人差不多。於是許慎就以小篆爲基
準,結合一些金文大篆解釋了當時所有文字的字形與字義。此書對後世影響極大,
今天任何一個想瞭解 中國漢字的人,特別是想學習繁體字的人,《說文解字》
必看無疑。不過有聰明的朋友人會說,許慎那個時代,楷書還沒出現啊,《說文
解字》講的是小篆,根你要 講的繁體楷書,也就是繁體字有關係嗎?當然有關
係,因爲大部分繁體字雖然形體與小篆不同,但大部分繁體字與小篆它們二者的
基本結構是差不多的,字形字義是 一致的。因此歷朝歷代都不斷出版刊印此書,
由《說文解字》來學習繁體楷書。以至於古代有人甚至拿許慎和孔子相提并論。
可惜由於我們今天使用簡化字,《說文 解字》可以說從此英雄無用武之地了,
很多人甚至連聽都沒聽說過。這就使我們現代人無法明白漢字的含義,只能去死
記。我們今天有一部《說文解字今釋》是湯可 敬先生在原著的基礎上加以注釋、
補充而且還有白話文的翻釋。不過我倒是認爲這本書到可以成爲學習繁體字的很
好教材。但是如果有朋友有興趣像閱讀學習一番, 請作好心理準備,《說文解
字今釋》全是繁體字。有人說就不能用簡化字嗎?其實如果我們把它都改成簡化
字,反而更累,作者累,讀者也累。簡化字是沒法解釋通 的,你必須在腦海中
把它再重新轉化成繁體字,才能理解。不過我個人考慮到,畢竟目前大多數人還
是習慣看簡體字,所以不得已我還是在我每一回博文之後,都會 推出一個“簡
體字版”方便大家閱讀。不過對於熟悉繁體字的朋友來說,看那種一會兒“繁體”
一會兒“簡體”的“簡體字版”實在費勁,而且我寫起來也覺得麻 煩,這麼一
轉化,很多字就解釋不通了。
當然,《說文解字》畢竟是許慎的一家之言,有些字他解釋的也不夠準確,
或者解釋不了,他空在那兒留給後人幫他解決。而且還有許多常用字比如藝、爸、
懺等 等。這些字在許慎那個時代還沒有造出來,《說文解字》中不存在。因此,
像南朝顧野王的《玉篇》、清朝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以及許多現代文字專家
的著作也 我是研究繁體字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些都是我繁體字講述的依據。
不過我在參考這些書的時候也深刻地感覺到。我們今天的書市上 真的很難看見
到有一部完整的像《說文解字》一樣解釋我們中國每個漢字字形的工具書。我們
大家常用《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都只能解釋漢字的字義,但都 解釋不
了漢字的字形,解釋不了這個字爲什麼要這麼寫,爲什麽這麼寫就能表達這種意
思。因爲我們使用的是簡化字,簡化字沒法解釋,只能死記。要知道就連《康 熙
字典》當中都對每個漢字的字形加以詳細分析的,想一想我們的漢字教育真的進
步了嗎?因此我整個繁體字通俗演義的目的就是一、破除大家對繁體漢字的種種
誤 解和偏見,不要再說它是“古代字”,也不要認爲它“難學”,更不要狹隘
地認爲學繁體字就是“復古倒退”。二、我要通過繁簡兩種字體的比較來證明繁
字漢字更 有利於人們學習中文,更有利於漢字的推廣和傳承。三、我也是希望
我們廣大中國人一定要充分重視繁體漢字,特別是那些喜愛繁體字甚至有志於弘
揚繁體字的朋友 們今後一定要把重點放在解釋每個繁體字形字上,而不要總是
花精力去寫文章去很空泛地強調繁體字是傳統文化,一定要繼承等等。說了半天,
人們還是沒有學會一 個繁體字,這就沒有意義了。四、同時我也是希望能有一
本以綜合了前人對繁體漢字的所有成果,以繁體漢字爲正體,解釋漢字每一筆每
一劃的含義,使大家明白一 個字爲什麼要這樣寫。希望這樣一種字典能夠問世,
成爲我們大家學習漢字的必備工具書。說到底,這麼做還是爲我們的漢字着想,
爲全世界人民學習漢字着想。因 爲如今大量的書寫任務已經被電腦代替了,簡
化字即使有再大的功勞,也已經是過去的事了,未來簡化字已經沒有太大價值了,
繁體字必將重新成爲東亞地區的通行 文字,我們可以斷言,繁體字崛起的那一
天,才是中國文化真正崛起的時刻。
不過仍有人表示擔憂,如果我們要恢復繁體字,那需要重新學習多少繁體字
啊,簡直是“工程浩大,不可想象”。真是這樣嗎。真的不可想象嗎?我們今天
就來算一筆賬,看看我們究竟需要重新學習多少繁體字。
首先大家一定要明白,並非所有的繁體字都被簡化了。如今使用的簡化字主
要是針對那些筆劃多的,而且是按過去人們的知識水平所謂的“常用漢字”進行
簡化。過 去甚至有人提出要把所有漢字簡化到十筆之內,真要這麼搞,中文大
概會成爲日文的片假名了。像一、二、三就不可能再簡化了。有人說人民幣上的
壹、貳、叄不就 是是繁體字嗎?非也,那是大寫字,是在特殊場合使用的大寫
字,不是繁體字。
《新華字典》中收錄了一萬二千多個漢字。那麼這一萬二千字中有多少是簡
化字呢?按一九八六年新版《簡化字總表》中三個字表共計二千二百三十五個。
也就是 說,繁體楷書(不包括異體字)總共被簡化了二千二百三十五個。繼續
看,在這些簡化字中有一千七百五十三個,即第三個表中的簡化字是由一、二表
中類推而來 的。比方說,“言”在《簡化字總表》第二表中被簡化爲“讠”,
由“讠”的簡化類推而來的“语”“说”“话”等等都在列在第三表中,依此類
推,由於一二表中 的“鳥”和“馬”被簡化爲“鸟”和“马”,那麼所有以“鳥”
和“馬”作爲偏旁的漢字都跟着簡化,都列在第三表中。所以第三表中的繁體字
我們不必花時間去 學。我們大家要學的就剩下一、二表中的四百九十六個繁體
字以及偏旁。但是,還沒完,根據我的觀察,一、二兩表中仍有一些可以省略不
學的地方。比如壯(簡化 爲‘壮’)和狀(簡化爲‘状’),惱(簡化爲‘恼’)
和腦(簡化爲‘脑’)等等,記往了一個另一個也記住了。還有像“東”
“門”“見”“貝”這些字恐怕是連小學生都認識。你把這些字再排除,就只剩
下大約四百五十個了。我們考英語四級都要背前上千個單詞,這不到五百個繁體
字就 真的很難嗎?特別是我們八零後們,已經有很高的認字水平了,英文、德
文都不怕,還怕這不到五百個繁體字嗎?不可能。就是因爲大家平時沒有關心過
我們的繁體 字,總是憑主觀想象或受一些輿論的影響,總認爲繁體字很難,其
實你要是稍微留意一下,就發現它絕不是你想象中的那麼難。
因此,我就以《簡化字總表》一二表中的這大約五百個被簡化的繁體字爲內
容,將它們分爲象形、會意、形聲三個大的篇章。其中,指事字由於數量太少,
我們就將 其穿插在一些相關字中,不單獨列出。《簡化字總表》附錄部分的十
多個字我們也會穿插在其中,不單獨列出。那麼當我講到一個字的簡化字的時候,
我會指出,這 個簡化字的來歷,告訴大家這個字究竟是現代人改造的,還是模
仿草書改造的等等。如果我沒有明確指出,說明這個簡化字“來歷不明”,不知
道是什麼人,按照什 麼道理簡化的,頂多也就是能在古代的某些書籍當中偶爾
看到與這個簡化字的寫法比較接近的俗體字。
但是我在這裏還是要請大家注意。我個人一直認爲,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
是完美無缺的,都有自己的優缺點。我并不是說簡化字就一無是處。客觀的來講,
有個別 一些簡化字簡化的還是很有道理,很可取的,只可惜這些簡漢化的比較
好的字實在是太少了,真可謂是“鳳毛麟角”,大量的簡化字是很沒有道理的。
同樣,繁體字 也并非完美無缺,也有一些字在幾千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發生了
一些訛變,字形與字義變得不怎麼匹配了。不過總體而言,這些訛變的字數量還
是比較少,可謂“瑕 不掩瑜”。而且請大家注意,我剛才講過中國漢字的四種
造字法,無論是那種造字法,都離不開象形,也就是說中國漢字是以象形字爲基
礎的。正是因爲如此,我們 中國漢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就存在一
個缺憾。因爲我們知道,世界上的很多事物看起來長的都比較接近,都比較像。
所以在漢字當中,有可能同一個符 號能夠代表很多種看起來相似,但實際上并
不相同的事物。比方說“一”,前面我們講過,它表示地平線,表示土地。“土”
下面的一橫就表示土地。但是它也可以 表示一根木棍啊。比方說“夫”它上面
的一橫就表示古人頭發上插的一根木棍,也就是木簪子。所以說“一”在漢字中
的意思太豐富了。還有第二種情況,所謂“橫 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不同方位去觀察,形狀會不一樣。比方說我們大家都學
過一篇課文《畫楊桃》,那個學生正面對準楊桃 的時候,楊桃看起來就像五角
星一樣。反映到我們漢字當中,就是說可能同一個事物,用許多不同的符號來表
示。比如我們以後會詳細講人的“手”,中國漢字中很 多不同的符號都表示手
的意思。因此,中國漢字以象形字作爲基礎,肯定會出現上述兩種現象,這地確
實給我們學習漢字造成了一些小小的麻煩。不過大家完全沒有 必要過分苛求什
麼,只要我們從漢字的字形入手,講明了這個字爲什麼要這樣造,爲什麼要這樣
寫,就不會因爲這個小缺點妨礙我們學習繁體字。當然我之所以要強 調這個問
題,最根本的目的是爲了事先提醒大家,在我以後的講解中,如果遇到某個字或
某個符號,在第一回是這個意思,到了第二回意思又不一樣了,大家不要覺 得
奇怪。
好了,以上所有的這些話我本不想多說,我真的很想一上來就講我們的繁體
字。可是總需要一個序言來引入我要講的話題吧,而且有些該強調的事情還是有
必要事先 說明。那麼從下一次開始我們就正式翻看《繁體字通俗演義》的第一
回,象形字部分,詳細分析和講述每一個繁體字它爲什麼要寫成這樣一個形狀,
也和簡化字做一 個比較,看看那個更有道理,那個更好學。
無論您是支持繁體字也好,還是反對繁體字也罷。還是那句老話,要評價一
個事物首先要認識它,瞭解它。在會寫和弄懂了繁體字的基礎之上再來對它進行
評價。所 以就請大家跟隨我一起來學習我們中國文化最核心的內容——繁體漢
字,去領略它的無窮魅力。也請大家帶着一份輕鬆地心情來學習我們的繁體字,
因爲學習繁體字 不需要死記硬背,它是生動有趣而又快樂的。
繁體字通俗演義
凡例
從今天這一回開始,我們就正式進入中國繁體漢字的世界。首先我還是有必
要聲明:
一,我講繁體字的根本目的是:爲了讓更多的中國人會認,會寫。會懂繁體
字,只有學會繁體字,才有可能明白繁體字的重要價值,才有資格去評論“繁簡”
漢字孰好孰壞。
二,我講繁體字的主要任務是:講述《簡化字總表》中所有被簡化的繁體字
字根,即《簡化字總表》一,二表加起來大約五百個被簡化的繁體字。告訴大家,
每一個繁體漢字爲什麼要這麼造,爲什麼要寫成這樣一種形狀,它寫成這樣一個
形狀,和這個字的字義之間有什麼聯繫。
三,我講繁體字的基本觀點是:繁體字雖然筆畫多,但是好學,好記,好懂;
簡化字雖然筆畫少,但是不好學,不好記,不好懂。
四,我講繁體字的基本方法是:拆字法。就是將一個漢字拆成若干個部分,
分別解釋這幾個部分的意思,然後將這幾個部分綜合起來,就是整個一個字的意
思了。
五,我講繁體字的基本依據是: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南朝顧野王《玉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也稱<段注>),現代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等
等。
第一回 開面生演說繁體字 立新場首議象形文
八零後的威力 八零後的熱血 八零後的夙愿
繁體字不再沉默,繁體字王者歸來
不懂得繁體字,談什麼中國文化
不去學繁體字,說什麼傳統文化
無論是反對還是支持 首先應該瞭解
弘揚 意味着 拯救
——張北冥
我們曾經講過,中國的漢字(不包括簡化字)從造字法的家角度來劃分,可
分爲“象形字”“指示字”“會意字”“形聲字”四大類。而中國漢字的基礎就
是“象形 字”。“指示字”“會意字”“形聲字”都離不開“象形”。所以我
們第一回就從象形字開始講起。所謂象形字,就是用一種類似圖畫的符號來描繪
某種事物的外 形,你只要明白了這個象形字的字形,就能明白它所要表達的意
思。簡單的比如日,月,山,水。明白了字形,也就明白了字義。
我們說,中國是亞洲的一個古老文明,那我們首先就從“亞”字說起。
亞(亚)
這個字的說法很多。
第一種說法
許慎《說文解字》:“象人局背之形。賈侍中說,以爲次弟也。凡亞之屬皆從亞。”
意思是“亞”本義是形容又駝背,又雞胸的人,賈侍中(賈逵,許慎的老師)說,
由此引申爲“次一等”的意思。比如“亞軍”。《段注》(即<說文解字.注>清
代段玉裁著)認爲“此亞之本義。亞與惡音義皆同。”就是說“亞”含有差和不
好的意思。所以有不少學者對“亞洲”“亞裏士多德”“亞特蘭蒂斯” 等“亞”
字開頭的音譯詞甚覺不妥,何況這些詞本來都是“A”開頭,發“阿”音。
第二種說法
有學者認爲,許慎的說法是引申義。“亞”的本義就是“壺”,《說文》中所說
的那種人就是因爲得像壺一樣,“前凸后翹”,又駝背,又雞胸。所以用“亞”
借代來表示長的畸形的人。
第三種說法
有人根據甲骨文和金文中的“亞”認爲“亞”的本義是表示中國古代傳統建築
的平面圖。如四合院,陵墓,皇宮。大家可以去觀察一下我們的傳統建築,尤其
是四合院,四座房子分別置於東西南北四方,中間是“十”字形的庭院。“亞”
就表示這個意思。
當然,我們一般用的最多的意思就是許慎的說法,表示“次一等”。但無論
怎樣解釋,無論三者哪一種對,都離不開繁體字“亞”這個字的字形。簡化的“亚”
是仿照漢代草書改造而成,由於形體改變過大,就無法體現出上述任何一種意
思。
壺(壶)
與“亞”相同。象形字。有不少人認爲“亞”表示水壺,和這個“壺”的形體也
有很大關係。下半部分是形容水壺圓鼓鼓的外形,上半部分表示水壺的蓋子。簡
化後的“壶”是模仿漢代草書改造的,與“亚”一樣,表意不明。都是把這個事
物最明顯的特徵搞沒了。
龜(龟)
我們如果把這個繁體的龜放大然後向左倒轉九十度,可以清楚的看出龜的尾,甲
克,四肢。簡化後意思就不明顯。
黽(黾)
本義是形容蛙類的動物,頭部與龜,鼈很像。上半部分表示蛙的兩隻大眼睛。青
蛙在鳴叫時,腹部會鼓的很大,所以這個“黽”字的腹部很大。簡化以後,特徵
全無。
蠅(蝇)
《說文解字》:“蠅,營營青蠅,蟲之大腹者。從黽,從虫(蟲)。”意思就是說
蒼蠅和蛙一樣也是大肚子,而且也有一對大眼睛。因此以“黽”作爲聲旁。
魚(鱼)
《說文解字》:“魚,水蟲也。象形。魚尾與燕尾相似。”下面的四點表示魚尾。
而且像燕子尾,簡化字是模仿草書改造。既然燕不省下面四點,魚又何苦省之。
魚兒無尾,如何游之?
不過說到這個問題,我必須提醒大家,“灬”這個字讀作“火”。它絕對不
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四點水”,它絕不表示水。大家用搜狗拼音輸入的時候,這
個偏旁就讀“火”。我們現在的簡化字不光是簡省筆畫,相比這些,我更不能容
忍的是我們把很多偏旁部首瞎念,瞎讀,瞎解釋。比如還有
把“阝”(讀‘父’)瞎解釋爲“耳朵”;
把“彳”(讀‘赤’)瞎解釋爲“雙人”;
把“冫”(讀‘冰’)瞎解釋爲“兩點水”
等等等等。可笑的是,標榜“爲人民服務”的所謂權威字典《新華字典》和《現
代 漢語詞典》居然帶頭愚弄大眾,人家給它提意見,它竟然以“身份低賤”爲
由拒絕采納。還有臉把“歡迎廣大讀者指正”之類的話放在首頁。不說這些,大
家可以翻 翻字典,看看以“阝”“彳”“冫”爲部首的字,比如
“郭”“附”“部”這些字和“耳朵”有關係嗎?“行”“徐”“很”這些字
和“雙人”有關係嗎?“冰” “凍”“冷”這些字和“兩點水”有關係嗎?完
全不沾邊的事兒。所以這樣教學生,除了誤導大眾,除了讓學生無法理解漢字,
除了命令學生死記死學漢字,恐怕再 也找不出什麼有利於大家學習漢字的積極
意義了。而且最現實的是,如果你想用拼音輸入這些偏旁,按照現在這種錯誤讀
法,絕對打不出來。所以我必須向大家澄清 事實真相,還漢字一個清白。以後
我們會陸續解釋這些偏旁的真相。
那麼我們繼續剛才的話題,“灬”這個字讀作“火”。意思就是火,它是火
的一種變形的寫法。但是我們也必須指出,“灬”在 很多時候也表示動物的四
蹄,甚至動物的尾巴。因爲我們說過,中國漢字是以象形字爲基礎的,象形也就
意味着同一種符號可能表達出很多不同的意思,因爲這些事 物看起來樣子比較
接近。在金文小篆中,“魚”和“燕”的下半部就和“火”幾乎一樣。由於博客
字體限制,無法生動闡釋,歡迎收看視頻博客《繁體字通俗演義》 有詳細講述。
馬(马)
《說文解字》:“馬,怒也,武也。像馬頭髦尾四足之形。”繁體的“馬”我們
可以清楚看見馬的鬃毛和四蹄,“灬”在這裏就表示馬的四條腿。鬃毛和四蹄可
以看作是馬科動物的象征。簡化字是模仿草書改造,既砍了馬腿,又剪了馬鬃,
簡直是殘忍啊。
龍(龙)
象形字。像“龍”的形體。龍頭,龍角,龍身,龍尾可以清楚呈現,體現了“龍”
的偉大。許多人都特別喜歡這個“龍”字,甚至作爲紋身。簡化的“龙”一點體
現不出龍的偉大,完全就是一老泥鰍。中國的圖騰“龍”怎能被簡化的如此磕
磣?
鳥(鸟)
象形字。我門可以從這個“鳥”字中看出鳥兒的爪(大多數鳥的足都是四個趾,
所以是四點),鳥的翅。這說明古人觀察事物的確非常仔細。無論怎樣也不該將
中間的一橫(代表鳥的翅)也省了,沒了翅膀,還能叫鳥嗎?簡化字是仿照草書
改造的。
烏(乌)
爲什麼“烏”和“鳥”僅一筆之差,很多人自小到大一直不明白。其實道理也很
簡單。“烏”的本義就是烏鴉,由於它身體和眼睛都是黑的,從遠處看就好像烏
鴉是一種沒有眼睛的鳥,故“鳥”字去了一橫就是“烏”。所謂“烏黑”這種顏
色,就是由烏鴉而得名。可既然“烏”也是一種鳥,那中間象徵鳥翅的那一橫就
不能簡化掉。
鳳(凤)
形聲字。從鳥,凡聲。按道理來說,“鳳”僅僅是一個形聲字,但畢竟我們剛才
講了烏鴉,又一直再說鳥類,所以我們就順便說一下“鳳”。楷書中的“鳳”本
爲形聲字,不過楷書的“鳳”在遵循之前諸多字體的基礎上,演化成這樣一個形
狀,就非常巧妙了。大家一定都知道“百鳥朝鳳”這個成語,也聽說過“鳳爲百
鳥之王”。所以請看這個“鳳”字,裏面是“鳥”的頭上加一橫,恰好是“百”
和“鳥”的合體。其意不言而喻,以後如果大家想寫這個字就非常容易了。簡化
爲“凤”,安能解釋?它連形聲字都不是了,它改成了“又”,“又”我們以後
會講到,它表示人的手。這個簡化字就非常荒唐了。首先它無法表示這是一種鳥;
其次,如果漢字都這樣被簡化,我把裏面改成一橫豈不是更簡單?
風(风)
現代專家認爲,“風”與“鳳”,原來是同一個字“鳳”。可能是因爲“鳳”體
型巨大,飛起來百鳥跟從,產生“風”。而“風”裏面是“虫”(蟲)。古人認
爲“風動蟲生”。《說文解字》:“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從蟲,凡聲。”
因此,後來“風”專用做“刮風”,而“鳳”專指“鳳凰”。
飛(飞)
象形字。像鳥飛行的樣子。兩個簡化的“飞”表示鳥的翅膀。簡化後的“飞”只
能表示鳥的一隻翅膀。以偏概全,不可。
萬(万)
許慎《說文解字》認爲“萬”是一種蟲的名字,但並沒有說是什麼蟲。現代文字
專家認爲“萬”可能是蝎子,我們從這個字也可以看出蝎子的頭,兩對螯,和尾
部的鉤子。但爲什麼“萬”字表示數量詞“一萬”“兩萬”呢?有學者認爲,古
人認爲蝎子是極毒之蟲,所以由這個意思引申出一種極大,極多的意思。所謂“萬
般無奈”“萬不得已”“萬一”都含有“極其”的意思。簡化以後還能看出它是
蝎子嗎?
傘(伞)
象形字,像傘展開的形狀。這個字的簡化字我個人認爲也說的過去。也表示現了
傘的基本形態。可惜這樣比較合理的簡化字真是屈指可數。
象形字我們就講到這兒。按順序,我們應該講指示字。不過,指示字被簡化
的數量很少,所以我們不單獨將其獨立成章,而是穿插在一些與其相關的漢字中
來講。
下一回我們來看會意字。大量的會意字被簡化的面目全非,而且莫名其妙,
甚至有時候讓人哭笑不得。
第二回 會意字須心領神會 中國字必以人爲本
回歸繁體字是真進步 抱守簡化字是真倒退
——張北冥
從這一回開始,我們進入繁體字系列的第二個篇章——會意字部分。首先我
們還是要講一講什麼是會意字。我們之前講過,中國漢字(簡化字除外)從造字
法的角度 來講可以分爲四種——象形字,指示字,會意字,形聲字。所謂會意
字就是由多個象形字組合而成,把這幾個象形字各自的意思組合起來就是整個會
意字的意思。比 如說“木”是個象形字,意思是樹木。那麼“林”就是一個會
意字,它是由兩個“木”組合而成的,意思就是很多樹木;而“森”是 同樣的
道理,意思是數量極其龐大的樹木。也就是說,會意字,你只要明白了它的字形,
會寫,就能夠明白它的意思。這與外國文字有很大不同。絕大部分外文都是 拼
音文字,那也就意味着這種文字,會讀基本上就能寫出來,或者說會寫就會讀,
但是不明白意思,我們很多學習外語的同學們應該都有這樣的體會。比方說英文,
英文當中的“forest”意思就是“林”,很多人看到“forest”這個單詞可能都
會讀,聽到“forest”這個單詞的發音可能都能寫對。但是最困難的就是記它的
意思,經常想不起來“forest” 的意思。然而中國漢字(繁體字)最困難的是
會讀不會寫,因爲中國漢字不是拼音文字,它是以象形爲基礎,但它的優勢在於
許多字會寫就能明白意思。會意字尤其 如此。可以說,會意字是是最能體現中
國漢字精髓的一類字。可是,這樣一種非常好記好學的繁體會意字卻被我們的簡
化字“強奸”了。變得既不象形,也不指示, 更不形聲,這樣一來,我們大家
學漢字就只能通過死記硬背來學,根本搞不清楚這個漢字爲什麽要這樣寫,這樣
寫表達了一個什麼道理。我們連漢字都搞不明白,連 中國文化最基礎的東西都
一無所知。還大張旗鼓地弘揚什麼“詩經論語”“傳統文化”。一句話——捨
本求末。如果我們不弘揚繁體字,不讓廣大的中國人都來認識 和學會繁體字,
“中國傳統文化”永遠弘揚不起來,永遠不可能走向世界。
所以我推行《繁體字通俗演義》視頻播客的根本目的是爲了讓廣大中國人都
能會認,會寫,會懂繁體字,告訴人們繁體字比簡化字好記,好學,好懂。
本回開始我們要討論中國繁體字當中最精 妙,最重要的一類字——會意字。
這些被簡化的繁體會意字(其中相當多的是會意兼形聲字)在我整個《繁體字通
俗演義》中大約占百分之七十的篇幅,可見《簡化 字總表》“強奸”的都是中
國漢字的精華啊!所以我必須爲它們洗去恥辱,還其清白。那麼數量如此龐大繁
體會意字,我們應該從何談起呢?一開始我也挺鬱悶。不 過後來我在研習的過
程中發現,如果我們把這些字按照部首來劃分,可分爲這幾個方面:一,人體器
官;二,自然界;三,生活用品;四,其它。因此我們就把《簡 化字總表》中
被簡化的會意字(包括形聲兼會意的字)按照偏旁部首所屬成四個部分:
一,人體器官
以“人”“心”“辵”“扌”等爲偏旁的繁體漢字
二,自然界萬物
以“鳥”“虫”“氵”等爲偏旁的繁體漢字
三,生活用品
以“殳”“皿”“糸”等爲偏旁的繁體漢字
四,其它一些少量零散不易歸類的漢字
今天這一回,我們就以“人”爲整個會意字部分的開端。因爲我們現在比較流行
一個詞“以人爲本”。其實如果我們學習了繁體字,就可以明顯的感覺出,中國
漢字中處處含有“人”的身影,我們通過學習繁體漢字就能夠理解爲什麼中國人
如此重視“人本”思想。
首先我們來說說“人”如果有人連這個字都要簡化,那簡直就不是人。“人”
就是一個象形字。小篆當中的“人”字是一種彎腰駝背的形象。到了隸書和楷書
以後“人”才終於“頂天立地”了,“站直了,別趴下”。這非常符合中國傳統
文化中所強調的“威武不能屈”“剛正不阿”之類做人的一些基本道德品質。所
以我們如果認真的來講解和分析一下繁體漢字,勝於單純的去講什麼歷史典故,
勝於枯燥無味的道德說教,只要把“人”這個大字一寫,什麼做人的道德,什麼
爲人品質,自己領悟去吧!
“人”這個字比較簡單,我們就不細講。我們接下來要說“儿”。首先聲明,
這個“儿”和我們現在簡化字“儿”完全兩碼事。繁體字中的“儿”僅僅是一個
部首,絕不單獨使用,它讀作“人”。意思就是人。是“人”一種變形的寫法。
以“儿”爲偏旁的繁體字漢字有“兒”(儿)“兄”“先”“見”(见)等等。
也就是說,只要你在繁體漢字中看到以“儿”爲偏旁的漢字,基本上都和人有關
係。當然,古人之所以要把作爲部首的“人”寫成“儿”,是出於藝術的考慮,
因爲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這些字下面直接配上“人”,會顯得頭重腳輕,搖
搖欲墜,非常難看。所以要把“人”寫成“儿”, 這樣一來,就感覺比較穩固,
看起來也很舒服。因此說,古人造字用“精雕細琢”恐怕都不能恰當形容。我們
現代相當大一部分人說什麼“簡化字”是“時代的需 要”。對,簡化字確實是
上個世紀中國“時代的需要”,但絕不是二十一世紀中國的“時代需要”。首先
電腦打字早已使簡化字的優勢完全喪失,誰都明白未來人們 用手寫字的機會將
越來越少,我這些文章用繁體字來寫絕不比簡化字慢;其次,繁體字是中國傳統
文化的根,這一點許多人都明白,我也將會以後加以分析。而我們 中國現在又
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中國將來也必須依靠傳統文化實現中國文化的全面復興。
所以無論從實際還是文化甚至政治這些角度來分析,簡化漢字焉有不滅亡 之理?
可惜太多的人仍然把眼光僅僅局限在“繁體字”筆畫多,用手寫費時間這個不符
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層面上。因此回歸繁體字是順應新時代的發展需要,是真進步;
抱守簡化字是保守愚昧,鼠目寸光,是真倒退。
我們繼續來解釋一下繁體字當中的“兒”
兒(儿)
這個字的關鍵在上半部分的“臼”。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兒,孺子也。
從 人,象小兒頭囟未合。”意思是說剛出生的嬰兒,很多器官都沒有完全發育
好,它們的頭部的頂門還沒有完全長好,沒有合攏。所以這個“臼”就表示這樣
一個意 思。其實我後來看了一些醫學書籍,也確實如此。按照許慎的解釋,就
說明古人觀察事物還是相當仔細的。可是簡化的“儿”我們已經詳細講過了,就
表示人,跟小 孩子完全不是一回事。它把小孩子的腦袋都砍掉了,真是爲了簡
化,連人性都可以不要。
但是,排除這些道理。大家如果被簡化字“儿”所迷惑,誤以爲“儿”就表
示兒童,那你就不可能明白爲什麽“兄”“先”“見”這些字要以“儿”爲部首。
只有大家把兒(小孩子)和儿(人)區分開,才能解釋“兄”“先”“見”這些
字,否則只能死記。
兄:由“人”和“口”會意。表示一個人向神靈禱告求福。其實就和“祝”
是同一個意思。中國是禮儀之邦,以敬祭爲長。而且在傳統禮儀當中,年幼的人
要經常向年長的人禱告求福,要“祝”長者。所以,“兄”就引申爲“長者”的
意思,就是後來說的“兄長”。
先:由“人”和“止”會意。“止”我們以後也會細講,表示人的腿腳。“先”
就是說一個人走的快,走在前面。
見(见):我們以前反復講過,繁體的“見”就是一個人用眼睛觀察事物,
非常好記。
所以大家看,繁體字不僅有道理,而且有規律。可正是因爲我們把“兒”簡
化爲“儿”,導致“兒”(儿)“兄”“先”“見”(见)這些字斷絕了聯繫而
且無法解釋。所以說,簡化字真的比繁體字好學嗎?
下面這幾個字直接含有“人”字。
夾(夹)
會意字,《說文解字》:“夾,持也。從大,挾二人。”本意是左右相挾持。
由一個“大”字被兩個“人”挾持會意。而“大”就是指人張開兩手,兩腿。這
個夾字就更形象了,人的兩手臂被兩人挾持住。簡化的“夹”是模仿照草書改造
的,字義不明晰。當然,“夾”不僅僅表示人被挾持,後來也用來形容一些植物,
它們的果實被外殼夾在裏面,或者兩個對稱生長的果實把枝條夾在中間。比方說
豆類,還有水稻小麥都是如此。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些植物。
來(来)
會意字,本義是一種麥子,這種麥子一根麥杆長有兩顆麥穗,是一種優良的
麥子。因此,“來”和“麥”是很像的。《說文解字》:“來,天所來也,故爲
行來之來。”這種麥子是周朝,周天子所接受的優良麥子,他們稱這是上天賜來
的。所以引申爲動詞“過來”。知道了繁體字“來”,我們再來看繁體字“麥”
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麥(麦)
由來,夊(讀‘止’)會意。意思是麥子。“來”我們講過,就是麥子。“夊”,
是象形字,本義是人的腿腳,在這裏表示麥子的根。簡化後的“来”和“麦”不
但表意不明,而且也打亂了“夾”“來”“麥”這些字之间的規律。
那麼由麥子我們來延伸一下,我們看“嗇”。
嗇(啬)
《說文解字》:“嗇,愛濇也。來者而藏之,故田夫謂之嗇夫。”“嗇”的本
義是愛惜。“來”我們已經講過,是一種優良的麥子。“嗇”下面的部分是會意
字,表示倉庫。農夫們把優良的麥子保存到倉庫中,表示他們非常愛惜這些麥子。
但是一個人如果對某物愛惜的過了頭,甚至別人想看一下都不允許,這就成了
“吝嗇”。簡化字同樣是仿照草書改造的。
既然“嗇”的下半部分表示倉庫,那我們看。
壇(坛)
《說文解字》:“壇,際場也。從土,亶(讀“膽”)聲。”本義是祭祀的場所。
而右邊“亶”的本義是穀物多,引申爲厚,信,誠。說文,“亶”的上半部分就
是倉庫,所謂“宗廟粢盛,倉黃而取之。”祭祀用的穀物,顏色要黃了,就小心
翼翼地把它從倉庫取出來。而我們知道祭祀絕對少不了穀物。因此整個一個“壇”
就是爲祭祀而建成的一座很高的建築。簡化字把右半邊改爲“云”。難道說這個
祭壇造的很高,一直建到了雲層裏面?難道“天壇“就是這個意思?
氈(毡)
形聲字,從毛,亶聲。本義是毛毯。《说文解字﹒注》(即<段注>):“亶之
本義為多穀。引申之義爲厚也,信也,誠也。”本義是形容穀物堆積的很多。引
申爲很多,很厚,很誠實之類的意思。比如擅長,膻味,氈房都有一種很濃厚的
意思。
好。由“夾”所引申出來的漢字。就說道這裏。我們還是回到“人”。
競(竞)
本義是強烈的爭辯或角逐。從字形可以明確地看出是兩個人在爭鬥。如果像
簡化後的“竞”只剩一個“人”,還有什麼好角逐,好爭辯的呢?難不成是想
“獨孤求敗”?我們現在很多學生總是分不清楚“竟”和簡化的“竞”。只好死
記,“竟然的竟有一橫,竞賽的竞沒一橫。”像念繞口令一樣,念着念着就暈了。
如果不簡化就不會出現這種問題。
競(竞):表示两个人在争辩角逐。
竟:由音和人會意,表示演奏音樂的人突然停止演奏。引申爲完了。畢竟,竟然。
所以說繁體字字形字義雙管齊下,一舉兩得,學起來非常清晰明白。而簡化
字毫無條理,隨意簡化。實際上增大了我們學習漢字的難度。
在繁體漢字當中有這樣一個符號——“亼”。這個符號讀作“集”。“亼”
就是集中,集合的意思。所以我們看集合的“合”,上面也是一個“亼”。
僉(佥)
由“亼”,兩個“口”,兩個“人”會意。本義是與眾人說話。引申爲“合”。
簡化仿照草書改造的。那麼像“檢”“撿”“劍”等字都是以“僉”爲聲旁。
侖(仑)
由“亼”和“冊”會意。“亼”就是集合。“冊”就是古代的竹簡。《段注》
中說:“聚集簡冊,必依其次第,求其文理。”我們知道魏晉以前,人們大都使
用竹簡寫書。竹簡就是一根根的木條,用繩子將其穿起來,“整理成冊”。如果
有一根穿錯了,整個竹簡就亂了。因此“侖”的本義就是指按照順序編次竹簡,
引申爲有條理,有規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倫理”(伦理)。後來造的“倫”
(伦)就专门表示倫理道德和人的情緒。但簡化后的“伦”把“冊”改爲“匕”,
改爲了兇器,在兇器面前有幾個人能講什麼規矩,講什麼倫理呢?
會(会)
《說文解字》:“合也。從亼,從曾省。曾,益也。”本義是會合,會聚。 “亼”
表示集合, “曾”的原意是增加.。這個“曾”字我們以後會細講。“亼”與“曾”
組合便成了會合的“會”。因爲開會本來就是很多人集合在一起,人不斷地增多。
但是你看簡化的会,是模仿草書改造而成。它非要把“曾”改成“云”,云在繁
體字當中單獨使用表示說話,比如“人云亦云”。這樣一來就很有意思了。我們
現代人是最討厭開會的。因爲我們沒有反對權啊,領導叫我們說什麼我們就說什
麼,領導叫我們舉手,我們就舉手。真可謂“人云亦云”啊。
好了。與“人”字有關的繁體字我們就講完了。但是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因
爲我們人體的各種器官,比如手,腳,目,口等等都在繁體漢字當中得以充分體
現。可惜,這些人體器官到了簡化之中竟蕩然無存。下一回我們就從人的“心”
字開始我們的人體漢字之旅。
第三回 心生愛有心愛無盡 愛從心因愛心有情
要想評價繁體字,就必須學會繁體字。
——張北冥
本回我們就從“人”這個抽象的總體概念轉入具體的人體器官,看一看我們
人身體上的各個部分,都是如何體現在繁體漢字之中的。今天我們來說“心”。
因爲 “心”這個字在中國文化中絕不僅僅指心臟,它實際上可以等同於“思想”
或者“精神”。這與我們人類早期原始社會之時,認爲心臟就等於一個人的生命
和靈魂的 這種思想有關。雖然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分析,并不科學。後人也知
道真正能夠思維的是大腦,但是作爲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心”的
特殊含義一直保 留至今。我們的成語以及俗語當中,凡是帶“心”的,基本上
都是指人的思想感情。比如“心有靈犀”“掏心窩子”“用心”等等。所以說,
在繁體漢字當中,凡是 帶“心”的字,也基本上都和人的思想感情密切相關。
愛(爱)
這個字在楷書中原本是由兂(頭上插有簪子的人,古人頭上都要插一根簪子),
心,夂(腿腳)三字組成。後來繁化爲“愛”。本義是指人行走時徘徊的樣子,
因為內心對某物有所牽掛,所以才會徘徊。後來引申為對某事物有深厚的感情。
客觀的說,這個“愛”字也有一些訛變,但不管怎麼說,這個字最核心的部分就
是“心”啊,這個部分繁體字沒有隨便刪減。可是簡化的“爱”字是仿照草書而
改造的,它偏偏把最關鍵的心挖掉了,代之以“友”,把愛情變成了友情。常言
道“愛,是要用心調理的。”而且記得曾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簡化後的‘爱’
是‘爱’而無‘心’。”爲什麼我們總是抱怨現代人缺乏愛心,爲什麼我們八零
後老是談戀愛不成功,想想簡化‘爱’的字吧。簡直就是沒心沒肺。小男生給小
女生們寫情書,如果寫這個簡化的“爱”,一下子就露餡了,說明你對她不是真
心。
憂(忧)
會意字。這個字原本寫作一個“頁”下面加一個“心”。本義是內心的痛苦
表現在面容上。“頁”我們以後會專門講,它表示人的頭部或者面部。後來人們
將這個字繁化,用“憂”來表示。從字形的角度來看,也能表達出人內心的不安
表現在臉上。不過我在這裏必須說明,“憂” 這個字的本義,也就是最早的意
思是指一種猿猴。猿猴是通人性的。我們讀《西遊記》,作者爲什麼稱孫悟空爲
“心猿”呢?就是說明猴類和人類都是情感非常豐富 而且思維非常接近的生物。
不過我們所迷惑的是,爲什麼後人會捨弃原來的那個相對而言比較簡便的寫法
(頁下面加一個心),而借用“憂” 呢?這個問題我翻閱的很多書籍也沒有找
到比較合理的解釋。因此我也只好模仿許慎,把這個問題提供給大家,希望如果
有些學識淵博之“高手”能夠把這個問題的 答案提供給大家,供我們一同學習
繁體字。在這裏我也很坦誠的告訴大家,我在學習繁體字的時候也是遇到了不少
疑惑,大多數還是自身能力有限。但也有一些疑惑 是連目前的諸多文字專家也
未能解決,或者說還有爭論,還有待考證。我的整個《繁體字通俗演義》做到對
每一個字來歷的解釋,都是有根有據。如果有個別字我一 時沒有找到依據,我
也絕不憑空想象。不像有些人,明明簡化字都解釋不通,他非要去“歪解”,這
對我們大家學漢字有好處嗎?我把我解釋不了的問題提供給大 家,就是希望能
有更多的人能向我一樣,都來關注繁體字,都能夠去學習繁體字,這也就更加意
味着我們必須繼承繁體字,否則這些謎團恐怕永遠也解不開。簡化字是現代人改
造的。
雖然說這個“憂”字還有一些令人迷惑的地方。但是它的本義是指“猿猴”
這一點還是很清楚。因此我們來看“優”字。
優(优)
《說文解字》:“優,饒也。從人,憂聲。一曰倡也。”倡是古代樂舞雑戲
的演員,又叫“優伶”。我們現在也經常把一些非常著名的演員稱爲“名優”。
我們剛才說“憂”是一種猿猴,這種猴子很會表演,大概就是耍猴了,或者就是
像《封神演義》裏面的白猿一樣又會唱又會跳?那麼人們在“憂”的旁邊加了一
個“亻”,就是指像猴子一樣會表演的人,即古代的樂舞雜戲演員,被稱爲“優”。
因爲這些演員演得很好很棒,而且長相肯定是“絕色”,所以後來這個“優”就
逐漸引申爲“美好”“優秀”之類的意思了。如果大家不懂得繁體字“優”的寫
法和來歷,我們讀古文,就無法明白爲什麽優秀的“優” 會和演員扯到一塊,
只好死記下來。這也就是說,簡化字不但給我們學習漢字(包括簡體字)帶來了
太多麻煩,也限制了很大一批人去學習理解,甚至喜愛文言文。 因爲文言文中
的很多字詞的意思都和我們現在常用的意思不一樣。尤其是“先秦”時期的文章,
它們多半都是用這個字的“本義”,而我們現在多用“引申義”。但 無論是本
義還是引申義,只要我們懂得繁體字,通過繁體字的字形就可以把一個字的“本
義”和“引申義”聯繫起來理解,這樣就會覺得學的很明白,也很有道理, 很
輕鬆很快樂。簡化字有這個功能嗎?所以爲什麼我們現在很多人特煩古文,就是
因爲我們用簡化字來學,很多字詞講不清道理,講不清爲什麼這些字詞古今意思
會 不一樣。反正你給我死記下來,考試會做就行了。這就是簡化字的“功勞”。
擾(扰)
從扌,憂聲。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我想這個字就不用多解釋了,由於“憂”
後來借用來表示“惆悵”,所以這個打擾的“擾”就不難理解了。
態(态)
《說文解字》:“態,意也。從心,從能。”由能,心會意。本義是神情,
姿容。“能”是象形字,就是一種熊,我們將它倒轉九十度就看出來像熊。因爲
“能”這種動物身體特別雄壯,所以“能”在後來逐漸引申為能力,才能。而“態”
就是指人的外貌像“能”一樣神情姿容非常雄偉,引申爲姿容,神情。簡化字是
現代人改造,其意完全喪失。
在講下面這幾個字之前我們先看這樣一個字。

由囪,心會意。本義是形容心中好像長了一個煙囪在冒煙一樣,非常繁亂急促,
匆匆忙忙。引申爲雜亂,匆忙。所以像聰,璁,驄,蔥,總都含有這樣的意思,
都以此聲旁。
聰(聪)
《說文解字》:“聰,察也。從耳,悤聲。”由“耳”和“悤”會意。本義
是“洞 察”。就是說通過耳朵聽,消除心中的雜亂,使內心得以明晰。也就是
說,在傳統的東方哲學中,“耳”是非常重要的器官,所謂“兼聽則明”“言多
必失”。孔子 也強調“多聽”“寡言”。一個人可以看不見,說不出,但只要
有耳朵,能夠明辨是非,這個人就是“聰明人”。想一想我們大家非常喜愛的盲
人演員“陽光”,就 可以領悟出“聰”字所蘊涵的哲理。可是這個字簡化以後,
我們很多人把簡化的“聪”亂解釋爲耳,眼,口,心。這么多器官綜合運用,就
是聰明。這樣牽強附會的解釋能是“聰明,智慧”的表現嗎?從另一個角度看,
“总”是“總”的簡化字,如果“聪”中的“总”被解釋爲“眼口心”。那麼單
獨一個“总”又如何解釋呢?顯然說不通。所以我們就來看看繁體字中的
“總”。
總(总)
《說文解字》:“總,聚束也。從糸,悤聲。”本義是用手把頭髮凝聚在一起,
然後用絲帶扎起來。我們大家都看過古裝劇裏面的小孩子們把頭髮扎成像兩個羊
角一樣,這就是“總角”。後來這個“總”就引申爲“把一些雜亂的東西整理的
有條理,也就是統領,總綱,總理之類的意思。因此,糸(讀‘密’,指絲線)
不可省略,沒有絲,頭髪就“總”不起來,何況簡化字也不形聲。
憶(忆)
《說文解字》:“憶,念也。”本義是思念。“忄”,“意”聲。也是會意
字。那麼我們就來解釋一下“意”究竟是個什麼“意思”。《說文解字》:“意,
志也。從心察言而知意也。從心,從音。”本義就是心中的聲音。而非口中說出
的。引申爲心思,心中的想法。回憶的“憶”要以這個“意”爲聲旁,就非常好
理解了吧。但是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的形聲字。改造成了“乙”。“乙”是象形
字。本義是植物破土而出的萌芽形狀。與“憶”的意思相差甚遠。
億(亿)
《說文解字》:“億,安也。從亻,意聲。”本義是安樂,滿意。引申爲滿足,
富足。它之所以要以“意”作爲聲旁,無非是強調內心的滿足。所謂“億萬富翁”
其實通過這個字就可以體會出爲什麼它會成爲很多人心中的夢想,就是因爲人們
認爲如果擁有很多的財富,就一定會有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因此“億”由滿足,
富足這個意思就引申爲數量非常龐大的意思。簡化的“亿”是現代人改造的,表
意不明。
有關“心”的漢字我們就講到這裏,下一回我們從人身體的“體”字說起。
第四回 美軀體禮儀展丰姿 傲鐵骨骯髒顯風流
簡化字實際上並不是為了簡化漢字,而是簡化人們學習漢字的能力。
————張北冥
這一回我們來討論人的身體。也就是與人的軀體有關係的漢字。首先我們當
然要說說“體”字。不過我發現很多人一談到簡化字“体”的時候往往會稱歎道,
我們的古人造字多巧妙,“人之本”不就是身體嗎?所謂“身體是革命的本前”。
妙妙妙。妙個屁!人性才是人的根本啊!當然即使有對我的說法人會有不同意見,
但是古人造的這個“体”字它讀作“笨”,意思就是“笨”。《廣韻.混韻》:
“体,粗貌。又劣也。”“本”的意思就是樹根,所謂根本嘛。所以這個“体”
就是指一個人長的像樹根一樣,思維也像木頭疙瘩似的很“木”,很蠢。再說,
人的本來面貌,最原始的狀態,未經教化,比方說原始人,就是一種很愚笨,很
粗劣的形象。現代人不知怎麼想的,非要把這個“体”字當作身體。真是“笨”
到家了。所以我們就必須解釋繁體字的“體”。
體(体)
“體,總十二屬也。從骨,豊聲。”本義是人和動物全身的總稱。它是以骨作爲
形旁。繁體字當中,以骨爲偏旁的漢字基本上都和人的軀體有關。比方說“放浪
形骸”的“骸”就是指人的身體。
因此本回,我們就圍繞“體”這個字,將它拆爲“骨”和“豊”。分別講述
與之相關的兩類漢字,然後大家就可以明白繁體字“體”爲什麼要這樣造了。
我們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豊”。“豊”的下半部是“豆”。那“豆”又是
什麼呢?“豆”是個象形字,本義是盛肉用的器皿,有點像高腳杯。這一類器皿
基本上都是圓鼓鼓的。所以,豆既用來表示圓形的器皿,也用來表示一種圓形的
樂器,這種樂器就是“鼓”。你看,“鼓”的下面也有一個“豆”。所以我們來
看“豈”字。
豈(岂)
這個字本讀“凱”。由山,豆會意。《說文解字》:“豈,還師振旅樂也”。
本義是凱旋。豆就是鼓。山是鼓上面的三根羽毛,是用來裝飾的,被稱爲“崇牙”。
“山”在這裏就不能理解成“高山”。因爲我以前講過,中國漢字是以象形字爲
基礎的,由於很多事物長的比較接近,所以用符號來表達的時候,難免也會有一
些雷同之處。話說回來,“豈”這種鼓是一種軍鼓。用來慶祝軍隊凱旋。後來人
們用“凱”來表示凱旋,而“豈”則借用來做副詞,表示難道,是否之類的意思。
讀音也發生了變化,讀作“乞”,比如“豈敢”,“豈可”。簡化字是仿照草書
改造的,其意完全不能理解。
也就是說“豆”和器皿以及鼓有關。後來借用“豆”這個字表示“豆類植
物”。當然,爲什麼會用“豆”表示“豆類植物”,說法很多,有人認爲“豆子”
也像那種器皿一樣是圓圓的,所以用“豆”來表示。當然這種解釋仍有爭議,這
裏就不一一列舉了。
說完了“豆”我們來說“豊”(讀‘里’)的上半部分。在說這個字之前,
我們先來看“豐”。

“豐”和“丰”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字。我們現在把二者混爲一談,非常不應該。
我們先說“豐”
《說文解字》:“豐,豆之豐滿者也。”就是在“豆”中插滿了很多麥穗。它
的上半部分就像盛滿了許多穀物,這才叫豐收嘛.也指豐滿。回頭再看一下簡化的
“丰”就剩了一根小麥穗, 這哪叫豐收嘛,分明是欠收。實際上“丰”是另一個字。
《說文解字》:“丰,草盛丰丰也。”本義是指長的很茂盛很美麗的樹。引申
爲丰姿,丰采。用來形容女孩子的丰姿。
因此“豐”表示多,而“丰”表示美。二者完全不同,不可混用。
當然,由於《說文解字》中對“豐”的解釋并不到位,沒有明確指出“豆”裏
面究竟裝的是什麼,從小篆字體來看,確實很像麥子。但是現代的諸多文字專家
認爲,“豐”裏面并不是麥子,而是“王”。“王” 這個字很有意思,它本身
是形容像斧頭一樣的兵器,上面的一橫是斧頭柄,下半部分是斧身。這種斧頭是
權力的象徵,所以用其來表示帝王。不過,後來由於受孔 子,董仲舒等人的誤
導,他們認爲“一貫三爲王”。因爲在漢字當中“一”表示土地;“二”表示天
地;“三”表示天地人。按這種邏輯,孔子,董仲舒等人認爲所 謂“王者”就
是掌管天地人的這麼一個明君。這種解釋確實非常流行。
不過還有一個字是“玉”這個“玉”早期和“王”字一模一樣。我們學古文,
很多時候“王”就表示“玉”。而且我們的漢字當中,凡是以“王”爲偏旁的漢
字,這個偏旁都應該讀“玉”而不是我們現在亂叫的“王字旁”。這個問題我們
以後會細講。因爲“王”(玉)它是形容把若干玉環用繩子穿起來,當作裝飾品,
就跟項鏈一樣。從側面看去,這些玉環就成了一條直線。再加上中國人以“三”
爲多,所以造了一個“王”字,表示用一根繩子將很多玉環穿起來。但是這個字
就和我們剛才講的“王”字一模一樣了。所以後來人們只好在“王”旁加一點表
示“玉”。而“王”就繼續表示帝王了。
那麼我說這個“王”字的目的是什麼呢?因爲我剛才說,現代文字專家通過
考證認爲,豐里面的東西應該是“王”,也就是“玉”。所以說“豐”是指“豆”
中裝有許多玉器。這就是“豐滿”。那麼“豊”和“豐”意思基本一樣,也是在
器皿裏面裝有許多玉器。所以我們看繁體字的“艷”(艳)就是形容美麗的太過
頭了,太豐滿了,這就是“艷麗”“妖艷”,我們通常說一個人化妝畫得過頭,
就說他“濃妝艷抹”,所以大家想一想爲什麼“艷”(艳)要以從“豊”而不從
“丰”了吧。但是人們用“豊”這個東西幹什麼呢?我們就要講到“禮”。
禮(礼)
禮既是形聲字,也是會意字。從示,發“豊”聲。其左邊爲“示”,意思是用來
展示給人們看的東西。右邊的“豊”與“豐”相似。古人在祭祀時經常用器皿盛
滿玉器以表示敬重,正所謂“犧牲玉帛”。用珍貴的玉器表示對“天”的感謝和
尊重(注:本人在視頻播客<繁體字通俗演義>中誤解釋爲‘以穀物示神’,後
甚覺不妥,故特此更正,望見諒)。所以什麼叫做“禮”啊,從這個漢字,從這
個漢字所反映的現實生活中我們就可以體會出,“禮”的核心就是“尊重”二字。
而簡化後的“礼”則完全無禮。完全喪失了“禮”所代表的基本含義。用一個簡
單的“豎彎鉤”將禮儀“一筆勾銷”。雖然早在戰國就有一個俗體字類似我們今
天簡化字的“礼”。但是爲什麼這個俗體字後來被廢棄不用了,大家通過我剛才
的講述應該能明白。人們常說,現代的年青人缺乏基本的禮節。常批評以“禮儀
之邦”而聞名的中國早已名不符實。或許,簡化的“礼”字巧妙地諷刺了我們今
天的現狀。
說完了“禮”我們再來看“體”。它是一個形聲兼會意字。因爲《說文解字》
中對“豐”字還有另一種解釋。也就是所謂聶氏《三禮圖》所云:“豐,罰爵,
象人形。豐,國名也。坐酒亡國,戴盂戒酒。”而我們剛才說過,“豐”和“豊”
的意思是一樣的,是同一個字。所以,我們就懷疑,古人以“豊”作爲“體”的
聲旁,不知是否和“禮”字有關,是否認爲一個人的體態可以反映一個人的修養。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繁體字當中,身體的“體”和禮儀的“禮”非常接近。所
以從這些漢字當中,我們就不難理解爲什麼古人如此重視“禮儀”了吧。
當然,學習漢字千萬不能用“一一對應”的原則。因爲我以前反復講過,漢
字是以象形字爲基礎,許多事物由於外表相似,在漢字當中就往往用同一個符號
來表示。比方說“豊”我剛才說它上半部表示玉器。但是如果你看到繁體字“農”
就萬萬不可理解爲“玉”。
農(农)
會意字,本義是耕種。它的上半部分表示田野,人們就在這裏耕種作物。那
什麼是“辰”呢?“辰”的本義是一種農業害蟲,像什麼“地老虎”“螻蛄”之
類的。“厂”(讀‘緩’)的本義是懸崖或者石洞,在這裏仍然是由這個意思引
申的,就表示這些蟲子在地下挖一個洞,然後藏在裏面。所以“辰”就是形容這
類藏在地下吃莊稼的蟲子。我們知道,農曆三月被稱爲“辰”,就是形容這個時
候,春天來了,各種農業害蟲就要蘇醒了,要開始啃莊稼了,也就是我們說的“驚
蟄”。所以這個時候就是“民農時也”。大家要開始種地,要開始除蟲了。因此
這個“農”字就充分表現出農業活動的兩大重點——耕田和除蟲。土上種植物,
土下除蟲。這就是農業。而且如果你明白了“辰”表示蟲子驚醒,那麼“晨”“震”
的意思也就很好理解了,都含有驚醒的意思。所以說我們如果學會了一個繁體字
漢字,就能夠掌握多少文化常識啊。簡化字模仿草書改造,意思不明而且看起來
像“衣”,只能理解爲衣服。
好像扯得有些遠了。我們還是回到身體。前面我們一直在講它的右半部分
“豊”。現在我們講它的左半部分“骨”。以“骨”爲偏旁的漢字基本上都和身
體有關。
我們先看“骨”的上半部。
咼(呙)
會意字,從口,從冎(讀‘寡’)。本義是指口歪斜不正。而“冎”是“骨”
的上半部分,是個象形字。就好像把肉割完以後,剩下的骨節部分的形狀。因此,
“咼”也表示割肉的意思。過,鍋,剮都是以此爲聲旁。簡化爲“呙”就體現不
出原意了。
髒(脏)
《說文解字》中沒有,是許慎之後才有的字。這個字由於簡化的緣故,使得今
天的人們產生了諸多誤會。
髒(脏)
包含兩個完全相反的意思。
骯髒。形聲字,讀(kǎng zǎng)。本義是形容人剛直倔強的品質。所以用
“骨”爲偏旁。比如《紅樓夢》中妙玉的曲《世難容》“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
髒願。”
肮髒。讀(āng zāng)。形容人的品行不佳,也表示身體不幹凈,不整潔的
意思。
臟(脏)
從肉,藏聲。讀‘葬’。是形聲兼會意字。本義是內臟,就是藏在肉體里面
的器官。它和“髒”完全不一樣,我們現在把它們用“脏”兼并,實在荒唐。
與之相似的一個字是“赃”。
贜(赃)
從貝,藏聲。也是形聲兼會意字。本義就是盜竊所得之物。由貝,藏會意,
是把偷來的東西藏起來,這就是“贜物”。
說到“贜”字,它的左半邊是“貝”。所以我們下一回就暫時把人體器官放
一放,來講一講和“貝”有關的漢字。
第五回 古時蒙昧貨貝寶龜 秦朝一統廢貝行錢
本回我們暫時先把人體器官放一放,講一下與“貝”有關的漢字。本來這一類漢
字應該放到“生活用品”一類字中。可是由於上一回結尾我們已經提到了繁體字
“贜物”(赃物)的“贜”。所以我們就順帶講一講“貝”。雖然我一直認爲這
樣安排有些不妥,無奈事以至此,再加調整恐不易爲也,故只好將就了。我們先
來說“貝”字。
貝(贝)
象形字。說實話,這個所謂繁體的“貝”字已經夠簡單了。上半部的“目”
像貝類動物的外殼,中間的兩橫表示貝殼上的花紋。簡化的贝,仿照草書改造,
以其取代“貝”字大可不必。
中國早期社會,人們用貝殼作爲通行的貨幣,把龜甲當作寶物,正如《說文
解字》所云:“古者貨貝而寶龜。”但是隨着社會的發展,貝殼這種東西因爲太
廉價了很容易到,所以人們就選用其他一些東西作爲商品交換的媒介和符號。
比如布匹。
幣(币)
貨幣的“幣”是一個形聲字。從“巾”“敝”聲。而且這個“敝”的本義是
指舊衣服,後引申爲衣服。因此漢字中凡是帶“敝”的字大都與衣服有關係。這
個“幣”就是指送給別人作爲禮物的絲織品。後來就引申爲財物,因爲尤其是先
秦時期,絲布不是一般人穿的起的,普通人能穿麻就不錯了。正所謂“以珠寶爲
上幣,以黃金爲中幣,以刀布爲下幣。”因此“貨幣”“人民幣”的“幣”字就
是從這兒來的。
當然,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布匹也變得廉價了。因此金屬是最適合作爲貨幣
的。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使用的錢幣形狀都不一樣。有的是鏟形,有的是刀
形還有圓形,條形等等。
比方說兩
兩(两)
兩就是指兩個長條形的的錢幣相并。我們平常都說“一兩等於二錢”。這句
話怎麼理解呢?因爲一錢就是指一個長條形的錢幣,那麼一兩就是兩個長條形的
錢幣加起來。從繁體字“兩”這個字的字形上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是兩個長條形
的錢幣合起來,就表達了“一兩等於二錢”這個意思。所以說學習繁體字的確能
夠使我們理解很多的生活常識。後來“兩”就用來指“并列成對的兩個事物”。
那什麼是“錢”呢?剛此我們說,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使用的錢幣形狀
都不一樣。所以這個“錢”字是指鏟形或刀形的貨幣。
錢(钱)
錢本來是指一種鏟形的農具。注意,“錢”的右半邊是“戔”,這個字我們
以後也會細講,它的意思是殘害。爲什麼呢,因爲它是由兩個“戈”會意。“戈”
最早也是一種鏟形的生產工具,後來演變爲一種兵器。那麼“錢”的本義就是指
這種鏟形的農具。早期社會,農具也是一個人非常珍貴的財物。所以,人們也用
“錢”這種農具當作等價交換的物品,也把它當作貨幣使。後來隨着社會的發展,
人們不再直接用農具經行交易,而是用金屬模仿“錢”的形狀來鑄造,比如說我
們熟悉的鏟形幣,刀形幣。人們就稱這種東西爲“錢”。直到秦始皇一統天下,
“廢貝行錢”。刀鏟幣才停止使用。但是“錢”這個名稱一直使用至今。知道了
“錢幣”的造字來源,我們以後還用“死記”漢字嗎?
說了這麼多,我還是希望大家明白,中國早期社會是以“貝”爲貨幣的,所
以,含“貝”的漢字基本上都和貨幣,經貿,財產,寶物有關。
質(质)
會意字。由貝,斦會意。“質,以物相.贅從貝,從斦。”本義是以財物作抵
押。“斤”是一個會意字,就像一個小斧頭在砍木頭,所以“斤”的本義就是“斧
頭”。後來人們借用這個字表示計量單位。那麼“斦”(讀‘銀’)就表示兩把
小斧頭。而“質” 就是指兩把斧頭相交換相抵押,就是原始的商品交換。而“人
質”是什麼呢?我們知道,古代社會,包括外國也一樣,一個國家的君主爲了得
到敵方的土地,或者求 和來保住自己的國家,往往會把自己的太子或公主送到
敵方陣營中,換取自己想得到的土地,這些被送走的太子公主就是“人質”,同
樣表達了一種“交換”的意 思。那麼,我們繼續來說,從這個國王的角度來看,
太子和領土,他最想要什麼呢?顯然是想要領土,否則他怎麼捨得兒子呢?因此
領土是這個國王原本想要的東 西,他用自己的兒子爲“人質”去換自己原本想
要得到的東西。因此這個“質”就引申爲原來,原 本,本體的意思。比如本質,
質量就是如此。你看,只要你理解了這個繁體字的字形,理解了爲什麼這個字要
這麼造。你就能明白這個漢字的“本義”,也就是最早 的意思。知道一個漢字
的“本義”對我們學習漢字有什麼幫助呢?我們知道,許多漢字它往往都含有許
多看似不同的意思,比方說“質”,它含有“交換”“人質” “本質”這幾個
看似不同的意思,由這些看似不同的意思又可以分別造出不同的詞語。所以說漢
語能不複雜嗎?可是,不要怕,這些意思看似不同,實際上我們細分 析一下,
這些看似不同的意思之間都是有聯繫的,都是由這個字的“本義”引申而來的,
都是“本義”的“引申義”。所以只要我們理解了這個字的“本義”,所有 看
似不同的引申義我們就都能理解了。尤其是學古文的時候,古代的許多字和我們
現代的意思不太一樣,但是只要你會繁體字,理解這些不同意思就不成問題。因
此 學習繁體字對我們學習漢字幫助多大啊,能夠大大降低我們學習漢語的難度。
再看看我們現在的小學生們,由於都是學簡化字,所以一旦有些字詞不同意思比
較多, 就只好照着字典,照着老師講的“詞語本”狂記,死記。根本理解不了
爲什麼一個字會有那麼多意思,因此可以說我們這幾代中國人沒有幾個“懂”漢
字。所以我們 還用的着感嘆“中國文學已經死了”之類的話嗎?想拯救中國文
學,想拯救中文,大家想想應該先拯救誰?
賣買(买卖)
這兩個字就沒有什麼好講的了。做生意,做買賣怎能沒錢?沒有“貝”沒有
錢如何做生意?簡化字是模仿草書改造而成的,面目全非,根本無法理解。沒有
“貝”還買個頭啊。所以簡化字還真是“買個頭(头)”。當然“買賣”的上半
部分我們此回先不展開討論。後面的章節自然會解釋。
價(价)
《說文解字》:“價,物直(值)也,從人,賈。賈亦聲。”本義就是一個物
品的價值。“賈”就是“商賈”,就是做買賣,都是和做生意,和商品交換有關。
而今天簡化的“价”(讀‘介’)其實是另外一個字,意思是身穿鎧甲的小兵,
供役使的人。“介”和“价”的意思差不多。所以“價” 和“价”這兩個字完
全不一樣,不可混爲一談。
寶 (宝)
形聲字。從“王”(玉),“貝”。“缶”聲。也可作爲會意字來理解。整
個字由“宀”(讀‘棉’),“王”,“缶”(裝酒的陶器),“貝”,組合而
成。本義是屋中有玉器,陶器,金錢,這些東西就是珍寶。又因古人發“缶”音
與“寶”接近,故以“缶”爲聲旁。。而簡化的“宝”僅以玉來概括,實在有些
淺薄。寧可沒有玉,缶,也不能沒有貝。我們看這個“貝”字在整個字中所占有
的空間最大。因爲貝是財富的象徵,簡化字非要把“貝”刪除,敢問不值錢的東
西,沒價值的東西怎能稱作“寶物”?
實(实)
本義就是富裕。《說文解字》:“實,富也。從宀,從貫。貫,貨貝也。”
上半部的“宀”表示屋子,下面是“貫”。貫在古代表示貨幣。因爲古人把銅錢
(貝)用繩子穿成一串,这一串就是“一貫”。
比方說《水滸傳》楊志賣刀,他的喊價是“三千貫,不還價。”這個“貫”
就是錢的意思。“宀”和“貫”組合起來就是說屋裏充實着貨幣,你說它能不充
實,能不富裕嗎。然而簡化後的就很可笑了,是現代人改造的字。居然改成了
“头”,還是簡体的“头”。難道是說人頭腦比較實誠嗎?
虜(虏)
客觀的說,繁體字“虜”已經發生了一些訛變了。因爲早期這個繁體字中“男”
中間的一橫是要出頭的,就和“貫”是一樣的。意思是形容打仗以後,士兵們把
那些戰俘的兩只手捆起來,然後用一根木條從中穿過去,使其無法脫身。而“虍”
就是指看押戰俘的人像猛虎一樣凶惡。可惜的是,後來隨着時間的推移,“男”
字中間的一橫由於誤傳誤寫,就沒有出頭了,就訛變成了現在的“虜” 字。所
以說我一直都強調,繁體字也并非十全十美,無懈可擊,它仍然有一些失誤的地
方。但是首先,這些失誤的數量不是很多;其次,大家注意,這叫做“失誤”,
是在漢字流傳過程中的誤寫造成的,就如同剛才說的“虜”。它絕不等同於我們
現在的簡化字是大規模的,“故意”亂寫亂改。有些人說繁體字也有許多失誤 嘛,
所以簡化字出現了諸多不合理的地方也是可以原諒的嘛。這種說法只能是“狡
辯”。通過我剛才的講述大家能夠明白,繁體字之錯乃是“無意犯罪”,而簡化
字 之錯乃是“故意犯罪”。二者的本質是不同的。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記得《五十年內廢除簡化字如何》之作者王干先生提出“漢字的發展應是擇優而
非簡 化。”這一點非常正確。我們對繁體字中出現的錯誤應該是去糾正,使其
更加完美,更有利於大家學習漢字,而不是像簡化字一樣“一錯再錯”,最終只
能是把漢字 改得越來越糟,越來越難學。比方說這個“虜”字,我們現在如果
恢復它以前的寫法,這是上上策,因爲“男”字出頭最有利於人們理解,學習以
及記憶這個漢字; 繼續保持“虜”的寫法是中策,雖然有些訛變,但是整體差
異不大,仍然有辦法解釋;那麼簡化爲“虏”則是下下策,這樣一來完全無法解
釋這個字爲什麼要這樣寫 了,只能死記,是最不利於人們理解,學習以及記憶
這個漢字的。因此,簡化字必亡。
賓(宾)
由“宀”,“止”,“貝”會意。本義是敬重的客人。
“貝”表示禮品,是客人送給主人的。
“止” 也就是“賓”中間的部分是“止”的變體。比如 “步”這個字,是會
意字,由兩個“止”組合而成。表示人的兩隻腳一前一後。因此“賓”字中間的
部分就表示人的腳。
“宀”(讀‘棉’)就是房屋,主人的房屋。
整個一個“賓”字就是比喻一個人走到主人的屋下,手上再拿些“貝”送給主人,
這個人就是“賓客”。
讓我們再看看簡化後的“宾”。真是嚇死人啊,下半部竟改成了“兵”,究
竟是主人手握兵器下逐客令呢,還是客人手持武器強行入室呢?除了迎合形聲原
則,一點 意義也沒有。可怕,可怕。所以我們現在的許多“賓館”用這個“賓”
字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爲你要去走進去住宿,肯定要向賓館“送錢”的嘛。但是
“宾馆” 二字充滿殺氣,八成是“龍門客棧”,肯定是黑店,相當不吉利。所
以還是改成“賓館”比較恰當。
以“貝”爲部首的漢字我們就講完了。下一回我們還是言歸正傳,重新回到
“人體”上來。剛才我們說,“賓”中間的部分實際上就是“止”,而“止”就
是指人的腳。所以下一回我們就來講與人的腿腳有關的漢字。
第六回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百步之遙止於九十
我們這幾代中國人沒有幾個“懂”漢字。所以我們還用的着感嘆“中國文學已經
死了”之類的話嗎?想拯救中國文學,想拯救中文,大家想想應該先拯救誰?
————張北冥
上一回我們講了很多與金錢有關的漢字,本回我們還是不要“團結一致向錢
看”,要想得到“錢”還是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當
然,人要行走,自然離不開腿腳,所以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人的腿腳,分析一下與
人的腿腳有關的漢字。
上回末尾我們講到“賓”中間的部分是“止”,而“止”就是指人的腿腳。
因此我們首先看和“止”有關的漢字。“止”,《段注》的說法是指人的腳趾。
歲(岁)
《说文解字》:“歲,木星也。越曆二十八宿宣遍陰陽,十二月一次。從步,
戌聲。律曆書名五星爲五步。”我們知道,太陽系中有五顆行星:水星,金星,
火星, 木星,土星。在中國文化中,這五顆行星的名字分別是辰星、太白、熒
惑、歲星、鎮星。由於後來產生了“五行”思想,所以人們就根據這五顆星的特
徵,分別將其 對號入座。古人以木星停止的位置作爲紀年的標準。木星運行一
圈停止到原來的位置需要十二個月。因此“一歲”就是十二個月,也就是一年。
按許慎的說法, “歲”是一個形聲字,“戌”是聲旁,“止”是形容木星在“運
行”在“走路”。
但是現代專家認爲,“歲”是會意字。是由“步”和“戌”會意。“戌”是
一種農具,像斧頭的形狀,中國漢字中,“戊戌戍戉”這些字意思比較接近,都
是指像斧頭或鐮刀一樣的農具,後來都演變成兵器。因此,“歲”的本義是指人
們手持“戌”這種農具,邁“步”收割糧食。因爲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耕種收
割是一年中最大的事,一年收割一次,所以用“歲”代表一年。後來人們借“歲”
來指代木星,表示木星運行一圈需要一年。
無論那種解釋正確,我們都離不開繁體字“歲”它基本的字形。可是簡化字
“岁”如何解釋呢?完全不可理解。
歷(历)
《說文解字》:“歷,過也。從止,厤聲。”本義是經過,走過。現代學者
對“歷”的解釋:“止”爲腳,“禾”表示禾苗。本義是人在田地中行走,巡視
禾苗。引申爲經過,經歷。所以無論怎麼解釋,“歷”必須要有腳,歷史就是人
一步步走出來的。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的。改爲“力”,不可想像。
因此,漢字中凡是有“止”的字,都是指人的腿腳。還有一類字,是“彳”。
請大家注意,“彳”(讀‘赤’),由於我們現在亂解釋,把它叫做“雙人
旁”,結果大家都誤以爲凡是代“彳”的漢字都是指“兩個人”,真是誤導啊。
使人們學起漢字來根本不理解只能死記。那麼這個“彳”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彳,小步也。象人脛三屬相連也。凡彳之屬皆
從彳。”許慎認爲“彳”就是形容人的腿腳,像腿上的肌肉。而且“彳”是指人
小步走路。比如“行”“徐”“徒”“徊”。
因此我們再來看“辵”(讀‘輟’)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辵,乍行
乍止也。從彳,從止。”這個字在小篆中用的非常多。從這個字的字形上我們看
出,它像人的大腿。但是到了隸書和楷書中,這個字的使用率就大大降低了。都
以“辶”代替。“辶”一般是形容“走遠路,走一段路,休息一下。”比如
“遠”“進”“逝”“運”。
我在視頻播客《繁體字通俗演義》中是按照許慎的說法進行解釋的。不過,
我也看到過很多現代的文字專家通過對甲骨文和金文的考證否定了許慎的說法。
他們認爲這個“彳”實際上是“行”的左半邊。“行”在甲古文中寫作╬,就是
十字形的街道。那麼,這個街道的右半邊後來就寫作“亍”(讀‘觸’),而它
的左半邊就寫作“彳”(讀‘赤’)。由此,“彳”也就不是許慎所說的是指人
的腿腳了,而是指用來行走的街道。同理,“辶”或者“辵”也應該是說人在街
道上行走。當然,無論哪種解釋正確,這個“彳”首先它絕對和“雙人”無關。
其次,“彳”無論是表示腿腳也好,還是表示道路也罷,總之,“彳”一定是表
示人走路,這一點毫無疑問。所以,由於視頻播客的長度限制,我只能按許慎之
說,將“彳”和“辶”解釋爲人的腿腳。現在我把現代專家的觀點補充上去,將
兩種觀點融合一下,凡是“彳” “辶”都解釋爲“走路”。
我們先來看一看以“辶”爲偏旁的漢字 。
選(选)
《說文解字》:“選,遣也。從辵,巽(訊)。巽遣之,巽亦聲。”也是會
意字。“巽”的意思是順從。因此“選”的本義就是放逐。因爲一個人如果不順
從又怎能輕易被人放逐呢?然後由“放逐”引申為“派遣”。因爲派遣必須要選
一個最合適得人,因此又引申爲挑選,選派,選拔。簡化爲“选”,就完全不可
理解了。
遷(迁)
本義是向上攀登,移動。是會意字。右半部分就像是兩個人將重物抬起來的
樣子。在加上辶,就是搬遷。簡化爲“迁”,不可理解。
我們再來看以“彳”爲偏旁的漢字。請大家以後千萬不要再把它讀作“雙人
旁”,更不能理解成“兩個人”。它讀作“赤”,表示人走路。
徵和征
繁體字中,“徵”和“征”完全不同。
我們先說“征”。要明白“征”。首先要明白什麼是“正”。所謂“正”就
是由“止”和“一”會意。甲古文中寫作“止”和“囗”。意思是向一座城市進
發。後改爲“一”。“一”我們以前反復講過,表示“土地”。也就是說“正”
的本義是朝一個地方有目標的遠行。“征”也是如此。所以說,征服,遠征,征
討只要和“遠行”的意思有關的詞語,都用“征”字。
但是“徵”是由“微”“壬”會意。《說文解字》:“徵,召也。(從壬)
從微省,壬爲徵。行於微而(聞)達者,即徵之。”“壬”的意思就是“人”。
是形容人伸開雙臂的樣子。“微”的意思是隱藏。整個一個“徵” 的意思就是
“三顧茅廬”。就是形容一個君主去尋找和召見一些才華出眾聲名遠揚,但是行
爲隱秘不肯輕易出山的人才。這就是“徵”。比如“徵召”“徵兵”“徵 兆”。
凡是和“尋找”“召見”有關的詞語都用“徵”。因此這兩個字是完全不同的。
說到這個“徵”字,我就必須提到一個歷史名人——魏徵。就是唐太宗又恨又
愛的那位名臣。我們看現在很多簡體字的史書,這個人的姓名有兩種印法,“魏
徵”和“魏征”。顯然“魏徵” 才是正確的。因爲古籍當中“魏徵”就是這樣
印的。我們知道,中國人(外國人也一樣),他起名字,用字都是非常講究的,
都是有自己的想法和用意的。當年他魏 徵取名就不用“征服”的“征”,而是
用“徵召”的“徵”。根據我剛才的講述,大家是否能夠猜測“魏徵”爲什麼要
以“徵”爲名。所以現在有些簡體字書籍按所 謂的“規範字”這麼一改,“魏
徵”整個人姓名的含義就完全顛覆了。
徹(彻)
按《說文解字》的說法:“徹,通也。從“彳”,從“攵”,從“育”。意
思是通順,通暢。“彳”的意思我們前面講了很詳細,指走路,“攵”(讀‘鋪’)
早期也寫作“攴”。是個指示字,表示用手(又)抓東西。“育”,從“子”(倒
過來)從“肉”,意思就是生孩子。以此,按許慎的說法,徹就是通順,通暢,
貫徹,徹底。不過有專家認為,甲骨文金文中的這個字應該寫作一個“鬲”右邊
加一個“攵”,比後來的“徹”字要簡單,是用手把“鬲”(古代煮肉的一種器
皿)拿走,就是撤銷的意思。但是後來繁化,而且把“鬲”改爲“育”,解釋也
就不一樣了。還有一個字是“撤”,這個字倒是沒有被簡化,它是“扌”,是指
撤銷,撤退。“徹”和“撤”本是同根生,都是由以前這個字分化而來的。可是
現代人非要把“徹”簡化爲“彻”,實在是一點道理也沒有。
從(从)
的確,現代古文字研究者還真從甲骨文中發現了一個類似“从”的字。就是
兩個人一前一後。但之所以後來使用“從” 也是出於準確表達的考慮。因爲“从”
可以理解成兩個人,以“從”代“从”,一方面是爲了讓“从”的意思更清楚,
因爲甲骨文很多字太簡練,與其它字區也別不 太明顯,後人在這個字的基礎上
加了一個“止”和“彳”是爲了強調走路,表示一個人跟在另一個人後面走路。
所以我們說,古人爲了讓一些字的字形更準確表達字 義,方便人們理解漢字,
寧可把它繁化。古人用毛筆寫字都不嫌筆畫多,我們現代人一個星期連一百個字
都寫不到,還有理由嫌繁體字筆畫多,想一想,這個理由真 是太荒唐。
復(复)
我們今天簡化的“复”它的本義是指地下室,是說一個人走近地下室。由這
個意思後來分別加上一些偏旁部首,組合成新的字。
“復”加“彳”表示往返,反復。
“複”加“衣”表示像很多層衣服一樣重疊,再一次,反 復,重複。
“腹”加“肉”表示肚子,腹部。
“覆”加“覀”(讀‘訝’),由於“復”含有往返的意思,而“覀”的意思是
覆蓋,所以這個“覆”就含有“覆蓋”和“翻轉”的意思。
大家看,這個“覆”筆畫最多,可是我們現在卻不簡化,偏要把“復”簡化
掉,這樣一來,我們就無法理解“覆”下面爲什麼是“復”了。這種簡化實在是
沒有經過科學的計劃和思考,隨意簡化。而且我也沒聽人說“覆”有多麻煩,多
難寫。可見嫌繁體字筆畫多而拒絕繁體字只能說是一種荒唐的借口。
衛(卫)
形聲字,從行,韋聲。也是會意字。行是行走,“衛”的本義就是兩個士兵
繞著城池巡邏,就是守衛,保衛。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但是“韋”爲什麼表示
巡邏呢?
韋(韦)
本義是環繞。這個字中間是一個“囗”(讀‘爲’),注意,“囗”不同於
“口”,這個問題我們以前也說過。表示一座城市。”韋”上下的形狀比較像人的
兩隻腳。本義是一個人繞着一座城巡視。它是“圍”(围)和“衛”(卫)的本
字。後來才分別加了“口”和“行”加以區分。簡化字仿照草書改造。這樣一來
就無法解釋了。尤其是“卫”,完全與“韋”(韦)斷絕了聯繫,破壞了漢字之
間的規律性,學起來沒有系統,非常凌亂。
說到“囗”,我們順便說一說“圖”。圖也是以“囗”爲偏旁。
圖(图)
會意字。按《說文解字》的說法,“圖,畫計難也。從口,從啚。啚,難意
也。”也就是說“圖”的本義是出謀劃策。外面的“囗”意思是規劃,裏面的“啚”
(讀‛塗’)意思是困難。大家可以想像這個“圖”的含義了吧,所謂“有機可
圖”,“圖謀不軌”。後來,這個字才引申出圖畫,地圖這些意思,因爲做地圖
也需要仔細規劃的。
但有學者認爲恰恰相反,“圖”中間的“啚”實際上是“邑”的變體,表示
城市,邊邑。因此,“圖”的本義就是繪地圖,謀劃反倒是由此引申的。無論哪
種解釋正確,簡化的“图” 是仿照草書改造的。竟把裏面改爲了“冬”,實在
是既沒有意義也沒有必要。

“術”和“术”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字。
“術”是形聲字。《說文解字》:“術,邑中道路。從行,术聲。”它的本
義是供人行走的道路。 後來逐漸引申爲某種學問的門道,比如藝術,武術,法術等
等。所以,簡化後的“术”沒有了“行”,藝術,武術沒了可以行走的道路,就走不
通了,如果這樣,藝 術,武術又怎能成為一門體系,一門學問呢?
實際上簡化後的“术”讀“竹”,是另一個字。“术”是個象形字,像一種
草的樣子,它就是“白术”。中藥“人參白术”我們很多人念成“人參白術”;
還有《說岳全傳》中的“金兀术”,我們很多人也念成“金兀術”,都是受到簡
化字的誤導。
與之相同的情況還體現在“後”與“后”二字。
後 后
兩個完全不同的字。
“后”,《說文解字》:“后,繼體君也。像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厰之。
從一,口。發號者,君后也。”按許慎的說法,“后”是指君主。但這其實是引
申義。根據現代專家的考證,“后”的本義是指懷孕的婦女。由於人類早期處於
母系社會,女人是整個族群的領袖,因此“后”就引申爲君王,君后。後來人類
進入父系社會,男人成爲一個族群的最高領袖,所以“后”就不表示君主,而表
示國王,皇帝的配偶,比如王后,皇后。
“後”,《說文解字》:“後,遲也。從彳,幺,夂者,後也。”意思是說,“後”
就像是一個人的腿腳(夂)就好像被繩子(幺)拴住一樣,無法行走(彳),走
不動,走不快,落後了。所以“後”表示“前”的反義詞,“後面”“落後”之
類的意思。
所以說我們現在的簡化字隨意將兩個字形字義毫不相干的字合并,確實毫無
道理,因爲二者意思毫不相干,你根本無法解釋簡化字“后”爲什麼既表示“王
后”又表示“后面”。而且這種被隨意合并的字數量還非常多,我們以後還會陸
續講到。
講了這麼多以“彳”爲偏旁的漢字之後。我希望大家不要再受簡化字的誤導,
把“彳”讀作“雙人旁”,應該讀作“赤”;更不能理解爲“兩個人”。當然,
對於這個“彳”字的本義,無論它是指“人的腿腳”,還是指“街道小路”。有
一點是共同的,也就是這兩種解釋都是爲了表達“彳”的意思是“人在走路”,
都是和走路有關係。
說了“彳”,我們順便說一下“亻”。“亻”確實就表示一個人,它是“人”
這個字的變體。我們來看這麼一個字。
備(备)
會意字,本義是小心謹慎,引申爲戒備,準備。右半邊是象形字。像許多箭
插在箭桶里。加“亻”作偏旁,意思是說士兵的箭筒裏已經裝滿了箭。準備好了。
簡化的“备”,上面的部分我們馬上要講,它表示人的腿。所以這兩個部分合并,
怎麼也表現不出剛才我所說的意思。
現在我們就來看“夂”。“夂”(讀‘止’)這個字前面已經出現過多次,
它很像人的兩條腿,所以它的意思就是人的兩條腿。
處(处)
會意字,由“虍”,“処”(讀‘楚’)會意。也是形聲字。本義是靜止,
休息。“処”也是會意字,由“几”,“夂”會意。“几”表示是凳子(注:几
只能表示供人休息的桌椅板凳,它和‘幾個’的‘幾’完全不一樣),“夂”表
示人的腿。因此這個“処”字的意思就是“得几而止”也表示靜止,休息。而且
“処”是“處”的早期寫法。但爲什麼後來要在“処”的上面加“虍”呢?有專
家通過對金文的研究發現,“虍”是指古人頭上帶的虎皮冠。因此“處”的本義
是一個頭戴虎皮冠的人坐在凳子上休息。“虍”作爲偏旁就表示“老虎”。提到
“虍”我們說一些題外話,“虎”這個字也是會意字,王筠《釋洌》:“謂其通
體皆象虎蹲踞之形也。”“虎”字上半部的“虍”是象形字,像老虎面部的條紋
和牙齒。下半部也是“几”,表示老虎蹲踞休息時的樣子,與“處”的意思很接
近。
但是“處”簡化成“处”就沒道理了。你要非簡化不可,改爲 “処”到還說
的通。怎麼也不該把“几”簡化爲“卜”啊,難道是一邊走路一邊算卦?當然,
有人發現,“咎”這個字上面好像有一個“处”,這怎麼解釋?實際上,這個“咎”
字是由“各”和“人”會意。《說文解字》:“咎,災也。從人,從各。各者,
相違也。”本義是災禍。“各”表示與自己的意愿不同,所謂“各自”正是此意。
與自己的意愿不同,當然就是這個人的災禍。因此,“咎”中并不包含“处”。
還有一類字是以“舛”(讀‘喘’)爲偏旁的漢字。“舛”的左半邊是“夂”,
右半邊就是把“夂”倒過來寫。因此“舛”也是指人的兩條腿。漢字當中帶“舛”
的字也都跟人的腿腳有關。比如“舞”“舜”“粦”等等。
說到“舞”,我們就應該說說“無”(无)。其實“無”就是“舞”,兩個
字早期的字形字義完全一樣。表示一個人手上拿着野獸的皮毛跳舞。後來隨着漢
字的發展,人們在“無”下面加一個“亡”表示沒有,加一個“舛”表示跳舞。
楷書分別寫作“無”和“舞”。
還有一個字是“粦”。《說文解字》:“粦,兵死及牛馬之血為粦。粦,鬼
火也。”本義是被兵器所殺的人流的血以及死去牛馬的血化作了鬼火。我們知道
古人認爲“鬼火”是人的靈魂,它是會走動的,所以它有一個“舛”字。不過老
實說,這個“粦”字的上半部應該是兩個“火”。但由於兩個“火”連起來寫,
看起來很像“米”,因此後來就逐漸訛爲“米”。所以這個“粦”就引申爲光亮
的意思。
在漢字當中,很多字都是由“粦”加偏旁延伸出來的。比如“磷粼燐麟鱗”
等等,這些字都含有光亮的意思。
還有幾個字,“鄰”(邻),“憐”(怜),“磷”,“燐”都是互爲通假,
有些時候是通用的。這裏我們要指出,“憐”和“怜”也是兩個不同的字,我們
今天又按照那條非常不科學的“讀音相同,用筆畫少的代替筆畫多的”簡化原則,
以“怜”代“憐”。“憐”是形聲字,表示可憐,憐惜。而“怜”讀作“伶”,
意思和“伶”一樣,表示一個人非常機智靈敏。鄰居的“鄰”(邻)也是由“粦”
加“阝”(讀‘父’)造的一個形聲字。有時候也和“燐”“磷”通用。這些字
都屬於一類字。
請注意,“阝”也和“彳”一樣,被我們現代人亂念,瞎解釋。絕大多數人
受簡化字的誤導,把“阝”說成“耳朵”。可是大家可以翻翻字典,找一找以“阝”
爲偏旁的漢字,絕對和耳朵沒有任何關係,那麼這個“阝”究竟是什麼呢?我們
下回再說。
第七回 五行相克黃土居中 陰陽相生二氣爲道
學習繁體字,可以使大家很容易就能記憶和理解許多常用詞語和成語。
————張北冥
上回我們說,“彳”讀作“赤”,表示人走路。它絕不讀作“雙人旁”,更
不能理解成雙人。同樣的道理,上回末尾我們說的“阝” 也絕不讀作“耳朵旁”,
也絕對不能理解成耳朵。我們現在把很多偏旁亂稱呼,平常大家隨便亂讀也就罷
了,可是我們的兩大“權威”字典也帶頭如此。這樣一來對 大家學習漢字是一
個極大誤導。因此我的《繁體字通俗演義》不僅僅是希望大家能夠熱愛繁體字,
同時更是希望我們的漢字教育能夠有所改革,一定要講清楚這個漢 字爲什麼要
這樣造,這樣寫。如此才能便於人們理解和記憶漢字,才是真正的“減負”啊。
下面我們就具體說說什麼是“阝”(左邊)。這個“阝”讀作“父”。按《說
文解字》的說法,像一個土堆的樣子。因此這個“阝”的意思就是土堆,大陸。
就和“阜”的意思是一樣的。引申爲土地,領土。
陸(陆)
既是形聲字,又是會意字。《說文解字》:“陸,高平也。從阝,從坴,坴
亦聲。”本義是又高又平的土地。但是現代專家根據甲骨文金文中的陸認爲,“陸”
的本義應該是很高的樓房,是“樓”(楼)的本字。引申爲又高又平的土地。但
是簡化字把它的右側簡化爲簡化的“击”,這與陸地又有什麼關係呢?
所以大家今後看到帶“阝”的漢字,往往都和“土地”“大陸”這些意思有
關。下面我們就來說說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精髓的“陰陽”二字。我們過去總認爲
什麼“道家”“陰陽”“五行”都是什麼迷信,說得好聽點,頂多也就是一個
“樸素唯物主義”。但實際上,“道家”的“陰陽”觀是對世界哲學做出的最偉
大的貢獻之一。“陰“和”陽”說的通俗一點,就是“負”和“正”。“陰”主
要形容物質隱晦,衰落的一面,“陽” 則是形容相對而言顯達,強大的一面。
用我們的現代科學來解釋,任何一種物質都存在“負”和“正”,世界就是由
“正物質”和“反物質”構成。這和我們中國古 代的陰陽觀是非常接近的,中
國古人也認爲世界就是由“陰陽二氣”構成。而且,中國的“陰陽”思想早已超
越了哲學的層面,深入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比如 天文,地理,農業,甚
至政治,軍事等等,可謂無所不及。我們大家感受最深的恐怕就是“中醫”了,
可以說,沒有“陰陽協調”的思想,就不會有中醫。還有我們 大家熟悉的指南
針,中國人發現指南針的秘密,也是與“陰陽”思想密切相連的。所以我們不要
再 認爲“陰陽”就是封建迷信,要知道如今西方的很多科學家們也都是熱衷於
研究中國道家的“陰陽五行”,老子在老外心中的地位甚至超過了孔子。因爲
“陰陽”思 想的確對我們現在的尖端科學有非常大的啓發作用,何況這種理論
也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既然“陰陽”觀如此偉大,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理解漢字的當中的“陰陽” 二
字呢?它們爲什麼要這樣寫呢?很多人認爲簡化字“阴阳”造的很好。因爲古人
把“日”稱爲太陽,把“月”稱爲太陰。因此,“日”就是“阳”,月就是 “阴”。
但是爲什麼古人要把“日”稱作“太陽”,把“月”稱作“太陰”呢?如果你說
不清這個問題,你也就無法讓人明白“日月”和“陰陽”之間到底有什麼關 係。
而且我們道教所說的“陰陽二氣”以及中醫當中所說的“陰性陽性”,以及日常
生活中所說的什麼“陽物”“陰險”等等這些詞語和“太陽”“月亮”有關係
嗎?好像沒什麼關係吧。所以我們必須從這兩個字的繁體說起,搞明白“陰”和
“陽”究竟指的是什麼。我們首先看“陽”。
陽(阳)
《段注》中說,“陰陽”的本字就是去掉“阝”的“侌昜”。“陽”右半邊
的“昜”(讀‘陽’),《說文解字》:“昜,開也。從日,一,勿。一曰:飛
揚。一曰:長也。一曰:彊(強)者衆兒。”這個“昜”的本義包含明亮,飛舉,
生長,強大的意思。
因爲“日”表示太陽,“一”我們講過,最初表示地平線。組合起來就是
“旦”。“旦”是指示字,本義是一部電影的片名,叫做《太陽照常昇起》,就
是指日出。所以明亮,飛舉,生長的意思都是由此引申而來的。“勿”的本義按
照《說文解字》的解釋是一個象形字:“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雜
帛,幅半異。所以趣民……”也就是說“勿”像古代的旗子。我們看很多古裝劇,
中國古代旗幟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有很多“游”。
旗幟是用於催促百姓集結的信號。所以許慎所說的“強者眾兒”表示強大
的意思估計是由“勿”體現的。不過現代的專家學者認爲許慎對“勿”的理解并
不恰當,他們認爲“勿”實際上是指從雲彩中射出的強烈光芒。這樣一來“昜”
的意思就非常好解釋了,就是指早晨太陽昇起時從雲間射出的強烈光芒。那麼
“明亮,飛舉,生長,強大”的意思就從這個“昜”字的字形體現出來了。
當然,爲什麼後人要在“昜”字旁邊加一個“阝”呢?因爲像“楊”(杨),
“揚”(扬),“煬” (炀),等等這些字都是由“昜”的意思加偏旁發展而
來的漢字。古人在“昜”字旁邊加一個“阝”,最早是用來表示朝陽的一片地域。
所謂“山南水北爲陽,山北 水南爲陰。”實際上“山南水北”就是形容某片地
域處於朝陽的地勢。比如中國的很多城市,“襄陽”“貴陽”“南陽”等等。因
此這個“陽”的本義是指一個物體朝陽的一面。那麼如果一個物體朝陽,它必然
會表現出“明亮,飛舉,生長,強大”的狀態。所以,古人後來就用“陽”來指
代某種物體具有“明亮,飛舉,生長,強大”的樣子。而“昜”後來就不單獨使
用了。
當然我知道肯定有人不服。你說了半天,“陽”還是和太陽有關嘛。好,那
我們來看看“陰”,“陰”就絕對和月亮沒有一點關係。
陰(阴)
陰最早有兩種寫法,“霒”或“侌”。在繁體字中,“雲”表示天空中的雲
彩,而“云”一般作爲偏旁,是形容雲彩的花紋,也表示雲彩。因此無論是是“霒”
還是“侌”都表示“今天多雲”,按《說文解字》的說法就是“雲覆日也。”形
容天空中布滿了烏雲,見不到陽光。這就是“陰”。同樣的道理,後來人們用“陰”
(表示一個物體背光的一面)代替了“霒”和“侌”,用來形容一個物體“黑
暗”“幽暗”“冰冷”“隱秘”的樣子。所以 “陰冷”“陰天”“陰性”“陰
險”這些詞語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總結一下。繁體字“陰陽”二字我們只要通過它的字形就能夠體會出:
“陰”表示像天空中布滿烏雲一樣,形容某種物質具有“黑暗”“幽暗”“冰
冷”“隱秘”的屬性。“陽”按照現代專家的解釋,表示像日出時太陽射出的強
烈光芒一樣,形容某種物質具“明亮,飛舉,生長,強大”的屬性。
陰 陽
明白了這個意思,中國文化中無論是醫學,哲學,天文學,政治學中的“陰
陽”概念我們就都能夠很容易的理解了。所以要想理解中國文化中最偉大的“陰
陽”思想,就必須首先明白繁體字“陰陽”二字。要想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就必
須首先弘揚繁體字。
講完了陰陽,我們再來看看其他一些和“阝”(右邊)有關的漢字。
鄭(郑)
甲骨文和金文當中,“鄭”都寫作“奠”。 所以“鄭”的本義就是“祭奠”。
我們知道一個成語叫“鄭重其事”,就是形容對待某件事情像對待祭奠一樣隆重
而嚴肅。因此我反復強調,學習繁體字的好處太大 了,可以使大家非常容易記
憶和理解很多詞語以及成語,根本用不着死記硬背。如果用我們現在的簡化字簡
(仿照草書改造)“郑重其事”,你看出它是什麼意思 嗎?只能死記。不過有
人會問,“鄭”爲什麼要以“阝”爲偏旁呢?因爲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國家叫
“鄭國”,金文當中“鄭”就寫作“奠”。但是爲了和“奠”加 以區分,人們
就在“奠”旁加了一個“阝”(城池領地)表示一個諸侯國的名字“鄭”。因此
“奠”後來就繼續表示祭奠,而“鄭”一般多用於國名以及姓氏。
郵(邮)
由“邑”(阝)“垂”會意。垂,通陲,是指邊陲。《說文解字》:“郵,
境上行書舍。從邑,垂,邊也。”古代邊陲邑站的一項重要職能就是發送文書郵
件,所以 說這個字已經很簡單很明白了,完全沒有簡化爲“邮”的必要。因爲
“邮”在《說文解字》當中的解釋是指古代高陵縣一座亭子的名字,和傳遞文書
郵件沒有任何關 係。
上述我們講的“阝”絕對和耳朵無關,都是和土地,領地之類的意思有關。而且,
在漢字當中,所有與“耳”有關的漢字都是以“耳”爲偏旁。
聽(听)
聽是由耳,壬,直,心四字會意。“壬”我們講過,是人直立的樣子。整個
一個字的意思就是聲音通過耳朵直達於心,用心領悟。所以我們看看,古人是怎
麼強調“聽”的啊。用“心”啊。而我們今天所謂簡化的听(讀‘引’)《說文解
字》上說:“听,笑貌。從口,斤聲。”表示人笑的樣子,和“聽”完全是兩個
字。所以我們現在教育學生上課要認真聽講,試問,用“听”字來教育學生,學
生怎能不嬉皮笑臉,無動于衷?
廳(厅)
《集韻》:“廳,古者治官處謂之聽事,後語省,直曰聽,故加厂。”本義
是官府辦公的地方。我在播客視頻中將此句話的出處錯寫成《說文解字》,實際
上《說文解字》上并沒有這個“廳”字。當時在製作過程中由於疏忽,錯打爲《說
文解字》,特此更正,請大家原諒。也就是說,“廳”字產生時間很完,許慎之
前都寫作聽到的“聽”。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平時拿着材料到領導的辦公室給
領導彙報工作,領導要聽你講述;反過來,領導給你指示工作,你又要聽領導給
你講述,雙方都是在“聽事情”。所以官員的辦公室就被稱爲“聽事”。後來在
“聽”上加了一個“广”(讀‘眼’,表示房屋)和“聽”加以區分,用來表示
機關裏某些辦事機構的名稱,比如“辦公廳”,“財政廳”。同時也表示很大的
房子,比如大廳。簡化字“厅”除了無法理解意思以外,其最不應該的地方就是
把“广”改爲“厂”(讀‘緩’)。因爲“厂”的意思是山崖或者石洞,怎麼能
以它作爲偏旁呢?“广” “厂”二字後面有一回專門來細講,本回就點到爲止。
聖(圣)
形聲字,從耳,呈聲。《說文解字》:“聖,通也,從耳,呈聲。”本義是
指聽覺靈敏。引申爲明達事理,無所不通。具有極高的人品和智慧。因此我們再
次通過繁 體字證明了東方哲學認爲五官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耳”,只要一個人
耳朵好使,能夠明辨是非,就是“聰慧”就是“聖人”。正所謂“上帝給人一張
嘴,兩隻耳朵, 是要人們少說,多聽。”所以大家想一想爲什麼人們要說繁體
字是“中國文化的根”。
可是簡化的“圣”(讀‘哭’)由“又”和“土”會意。《說文解字》:“圣,
汝穎之間,謂致力於地曰圣。從土,從又。”本義是用手(又)挖土。和“聖人”
的“聖”字完全兩碼事,而且讀音都不一樣。以“圣”代“聖”真是虧您老人家
想得出。但是有人會問,爲什麼“又”的意思就是“手”呢?請看下回。
第八回 人之初五指開天地 談勞作一議手字旁
推廣繁體字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從根本上改變過去依靠“死記硬背”來教授漢字
的教學模式。因爲繁體字重在理解,可以巧記。
————張北冥
上回末尾,我們說“圣”和“聖”完全不同。“圣”讀作“哭”,表示用手
挖土。但有很多人不明白,爲什麼“又”就表示“手”呢?這裏我們還是要重提
以前反復說過的一句老話了。中國漢字是以象形字爲基礎的,同一個事物從不同
的角度觀察樣子可能不一樣。這也就造成了同一個事物用很多不同的符號來表達。
“手”恰好如此。很多符號看似不同,其實都表示手。“手”“又” “爪”“寸”
等字皆像生物爪子的形狀,只是寫法不太一樣,因爲觀察的角度不同。所以“又”
就像爪子的形狀,有時也寫作ヨ而且往往形容人的右手。
燦 (灿)
形聲字,也是會意字。《說文解字》:“燦,燦爛,明凈貌也。從火,粲聲。”
而“粲”的意思就是用手(又)拿着一個工具來搗米。因爲我們知道,水稻收割
完後上面是有殼的,必須把殼去掉,去殼之後剩下的光亮鮮明的精米就是所謂
“明凈貌也”。所以這個“燦”就引申爲潔白,光亮,光彩耀眼。還有一個字是
“璀璨”的“璨”,和“燦”意思差不多。現代人既然把“燦”簡化爲“灿”,
怎麼就不把“璨”也簡化呢?所以簡化字真是一個字——亂,相當亂。
啟(启)
楷書當中原本有三種寫法:“启”,“戶夂”和“啟”。
“启”由“戶”和“口”會意。表示像開門一樣用語言來教育人。
“戶夂”表示用夂(我們以前講過,‘夂’表示用手抓東西),把一個門打開。
“啟”就是將前兩個字合并,這樣一來既能表達“教育”“啓發”的意思,又能
表達“開門”“開啟”的意思。所以後人就以“啟”作爲正體。簡化字強行用
“启”兼并後兩個,的確是非常不理智。
說完了又,我們再來看“寸”。“寸”最早的意思是指“寸口”,也就是一
個人動脈的位置。它是一個指示字是在“ヨ”上加了一點演變而成的。《說文解
字》:“寸,十分也。人手卻一寸動脈,謂之寸口。”我們通常用“寸”表示長
度單位,而“一寸”有多長呢?我們大家看看自己的手,從人手腕的橫紋到動脈
的位置,就是一寸長。後來,“寸”也泛指人的手。
尋(寻)
我們今天簡化的“寻”古體字中也存在,是由“ヨ”(‘寻’的上半部分是
‘又’的變體,像手的樣子),和“寸”會意。表示長度單位“一尋”。所謂“一
尋”就是將人的兩隻胳膊伸開,從右手到左手的長度,約八尺。後來人們在“寻”
下加了一個工具“工” 和“口”表示丈量和探求長度。因此這個“尋”就體現
出“探尋”“尋求”的意思。
專(专)
會意字。“專”的上半部分就像紡錘的形狀。本義是用手轉動紡錘來紡線。
引申爲繞着某個東西旋轉,又引申爲集中于某事物,進而引申爲專門,專長。所
謂“文字專家”就是指這個人的一切精力和興趣都是圍繞文字“旋轉”的。簡化
字模仿草書改造,就完全無法理解意思了。

團(团)
和“專”的意思一樣,就是“圓”或“旋轉”以及“以某一事物爲核心的一
個集體”。以“專”爲聲旁道理非常清楚。簡化爲“团”實在是太讓人費解了。
導(导)
《說文解字》:“導,導引也。從寸,道聲。”本義是引導,帶領。“寸”
表示手,“道”就是指引方向,指一條道路。非常好理解。
幫(帮)
形聲字,從“帛”,“封”聲。《集韻》:“幫,治履邊也。”本義是鞋幫,
也指鞋的兩側面。後來引申爲物體的兩邊或周圍立起來的部分。比如船幫,桶幫。
由於船幫,鞋幫起輔助作用,所以又引申爲幫助,幫忙。而“封”是會意字,由
兩個土,寸會意。表示用手堆起一個土堆,上面種上一顆樹,本義就是邊界。“帛”
是會意字,由巾,白會意。本義是白色的絲織品,也是各種絲織物的總稱。簡化
的雖然注意了形聲統一,但字義就不太清晰了。
還有一類字是以“扌”爲偏旁。同樣也表示人的手。
揀(拣)
形聲字,從扌,柬聲。《廣雅》:“揀,擇也”。本義是選擇。也可將它當
作會意字。“柬”是個會意字,它是在“束”這個字中加一個“八”。數字“八”
的本義就是“扒”,表示把一個物體分開。“束”爲會意字,是用“囗”把“木”
捆綁起來。所以“柬”就是把若干個捆綁好的木條(束),用手(扌)進行區分
和選擇(八)。
這樣一來“揀”和“撿”(捡)就很好區分了。我們的小學生經常做“拣”
和“捡”的辨析。簡化字都是模仿草書的樣子改造的,很難從根本上讓學生明白
這兩個字究竟有什麼區別,只能依靠死記。“僉”(佥)我們以前講過,引申爲
“集合”或者“合”的意思。那麼“撿起來”的“撿”就是形容一個人用兩只手
合起來去拿東西,這就是“撿”。所以我們通過繁體字很容易就能區分“揀”(拣)
和“撿”(捡)。繁體字難道就沒有實用價值嗎?
同樣的道理,煉(炼),練(练)等字都是以“柬”爲聲旁。
捨 舍
舍(shè)爲象形字,像一座小房子。因此“舍”表示房子。比如“宿舍”,“房
舍”。多用作名詞。
捨(shě)爲形聲字,是“舍”加“扌”旁的分化字。表示丟棄,不要。如“捨
得”“捨掉”。多用作動詞。
所以古人把這兩個音義不同的字寫作不同的形狀,實際上是有利於人們區分
和理解漢字的。現在我們又把它倒回去,統統合并,又回到了先秦“通假字”的
時代。使很多字的讀音和意思過多。這樣做才是真正的倒退。
擁(拥)
形聲字,從“扌”,“雍”聲。也爲會意字,本義是擁抱。而“雍”的本義
是形容鳥(隹)的聲音像環繞城池的流水一樣婉轉和諧。後來引申爲和諧,也引
申爲環繞。而且“擁”最早就寫作“雍”。意思也是擁抱,環繞。後來爲了區分,
才添加了“扌”。簡化是現代人改造,其意不明。
手是人類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所以漢字當中和手有關的字數量非常多。下一
回我們繼續來說另外一些表示手的文字符號。
第九回 知字義先明字形體 講筆畫二論手字旁
簡化字很多時候把中國漢字改得和古代埃及,中亞地區的符號文字差不多,而這
些地區的文字早已失傳。爲什麼?就是因爲有些符號文字過於抽象,既不能依靠
“拼音”記憶,也不能依靠“象形”記憶。所以想想我們簡化字吧,不亡才怪。
————張北冥
本回我們繼續來說和手有關的漢字。“ヨ”(‘又’的變體)這個符號也表示
手,像人手的樣子。那麼在繁體字當中有一類字都帶有“聿” (讀‘玉’)。
《說文解字》中說:“聿,所以書也”。本義就是指用來書寫的筆。有專家考證
認爲這是說人手中握着一隻像木棍一樣的東西在寫字,木棍的末端還 有分叉。
但也有專家認爲這就是毛筆,應爲毛筆在書寫的過程中就會分叉。無論怎樣解釋,
這個“聿”就表示人用筆書寫。所以我們來看筆。
筆(笔)
《說文解字》:由“竹”和“聿” 會意。《說文解字》:“筆,秦謂之筆,
從聿,從竹。”因爲筆多用竹子作筆桿,因此以竹爲偏旁。簡化字“笔”有人說
它改的非常好,因爲中國古人用毛筆寫字, 帶有強烈的中國特色。但是,第一,
這樣就把筆的含義變得太狹隘了,只能是毛筆了。二,破壞了以“聿”為基礎的
一系列漢字的規律。筆,書,畫,晝。
書(书)
《說文解字》:“書,箸(著)也。從聿,者聲。”本義就是寫,記載,著
書立說。簡化字是仿照草書改造。
畫(画)
會意字。按《說文解字》的說法就是指手持筆,畫出田野的形狀。簡化爲“画”
不但沒有規律,而且它把最關鍵的“聿”去掉了,使人難以理解其意。
劃 划
這兩個字的讀音和意思都是不一樣的。
劃(讀‘畫’)
由“刀”和“畫”會意。《說文解字》:“劃,錐刀畫曰劃。從刀,從畫,
畫亦聲。”就是用刀在物體上刻畫圖形。比如“計劃”“比劃”“規劃”。
划(讀‘滑’)
由“刀”和“戈”會意。《廣雅》:“划,鐮也。”《廣韻》:“划,撥進
船也。”本義是鐮刀,引申爲把東西割成兩半。由于船槳有把水分開之意,故而
表示划船。
晝(昼)
《說文解字》:“晝,日之出入,與夜爲界。從畫省。”本義是在黑夜和日
出之間畫一條界限加以區分,表示從這一刻起世界進入白天。後來專用作指白天。
簡化字是仿照草書改造。
盡(尽)
《說文解字》:“盡,器中空也。”意思是器皿中什麼也沒了。 “盡”表示
手上握有一根棍子,用棍子搗火盆裏燒完的灰。表示炭火已經燒完了。引申爲完
了。簡化的“尽”仿照草書而改造,表意不明。
肅(肃)
本義是形容一個人手持船槳,在深淵中划船。引申爲戰戰兢兢,小心謹慎。
簡化字是仿照草書改造。表意不明。所以我們來看看“淵”字。
淵(渊)
《說文解字》:“淵,回水也。從水,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貌。”本義就
是指深水中的漩渦。左邊部分的形狀可以很明確的表達出“漩渦”這個含義。簡
化字是仿照草書改造,看不出來“漩渦”的意思了。
因此大家看
筆書畫劃晝盡肅
這些字都和“聿”字有關,都是一類字。是有規律有條理的。只要你明白了“聿”
字的含義,也就能明白其中任何一個字的意思,可謂一通百通。
但是簡化以後
笔书画划昼尽肃
這些字完全沒有任何關繫了,非常零散。大家學漢字的時候必須一個一個去學,
而且像“尽”字根本就沒法解釋了。所以簡化字真的就比繁體字簡單好學容易理
解嗎?
我們繼續來看和“ヨ”有關的漢字。
婦(妇)
《說文解字》:“從女執帚,灑掃也。”意思是手持掃帚服務家事的女人。
意思再明白不過了。簡化字模仿漢代草書改造。何必簡化的讓人不可理解。有人
非要上綱 上線,說什麼:“婦女要解放,打碎萬惡的舊社會。”拋開階級鬥爭
不談,就說我們當今社會,作“全職太太”的思想是很流行的。何況西方社會,
包括日本韓國, 婦女大都是“家庭主婦”。所以說這個繁體字“婦”是放之四
海而皆准。即便還是有人不服,認爲這是封建思想。那就請大家看看簡化的“妇”,
“ヨ”表示手,“妇”就成“手中的女人”了,這成什麼了?豈不是更加荒唐,
更加扯淡?
不知道廣大婦女同胞們作何感想。
歸(归)
本義是指婦女出嫁。所以這個字與“婦”很像。“止”我們以前講過,表示
走路。女子出嫁以後不久要回娘家看望父母。所以“歸”也表示女子返回娘家,
故引申爲“返回”“回來”之意。簡化字仿照草書改造。意思完全不能理解。
掃(扫)
由“扌”和“帚”會意,本義就是手持掃帚清除灰塵。“帚”爲會意字,由
“ヨ”,“冖”(讀‘密’,意思是覆蓋),“巾”會意。就是指一個人手中(ヨ)
持拖布(巾)掃除(冖)雜物。而且“掃”就是“帚”的分化字,前者爲動詞,
後者爲名詞。簡化字的“扫”仿照草書改造,但是“扌”和“ヨ”都表示人的手,
整個一個“扫”就應該理解成兩只手啊,和“掃地”有什麼關係呢?所以說簡化
字就一個字——暈,相當暈。
下面我們看看以“爪”爲偏旁的漢字,“爪”同樣是指人的手。
爲(为)
許慎《說文解字》說這個“爲”上面是“爪”,下面是母猴子。這種解釋實
在讓人不明白。現代文字學家通過甲骨文證明,下面的這個字就是“象”,我們
可以很明確的看出象鼻,象腿。“爲”的本義就是用手牽着象進行勞作,此後“爲”
便引申爲做事的意思。通過這個字就更加說明古代中國,大象是一種很常見的生
物,可是後來數量越來越少,幾乎絕種了。難怪許慎會不知道這個字是大象的意
思。 而現在,象已經是世界瀕危物種了。這個繁體字所要傳達的信號隨着社會
的發展而產生新的含義,所以說中國漢字(繁體)能不偉大嗎?簡化的“为”仿
照草書改 造,完全是一個毫無意義的符號,簡化字很多時候把中國漢字改得和
古代埃及,中亞地區的符號文字差不多,而這些地區的文字早已失傳。爲什麼?
就是因爲有些符 號文字過於抽象,既不能依靠“拼音”記憶,也不能依靠“象
形”記憶。所以想想我們簡化字吧,不亡才怪。
稱(称)
從“禾”,“爯”(讀‘瞠’)聲。也可作爲會意字來理解。很多人總是不
能區分簡化後的“称”和另一個字“枰”。主要原因是將“爯”簡化爲“尔”後
就無法理解這個字的本義。“稱”字的本義是測量物體的輕重。而作爲聲旁的
“爯”,本身就是一個會意字,像一隻手抓起一個東西掂重量,說白了就是稱量
物體。簡化後的“称”是仿照漢代草書改造,把“爯”寫作“尔”,盡失其意。
還有一類字和“爯”很接近,我們順便來提一下。這類字都有“冓”字。
構(构)
《說文解字》:“構,蓋也,從木,冓(夠)聲。”本義是將木材架起,交
叉銜接蓋屋子。“冓”是會意字。本義是交架材料,象木頭交錯的樣子。所有帶
“冓”的漢字,都與交接,交錯有關。簡化爲“构”,雖然形聲,但“勾”的意
思是彎曲,鉤子,怎麼也和蓋房子沾不上邊。
所有帶“冓”的漢字,都與交接,交錯有關。可現代人將其統統簡化爲“勾”,
如何理解?
購 (购)
形聲兼會意字。從貝,冓聲。本義是買方從賣方哪里獲取物品。含有商品的
交接的意思。因而以“冓”爲聲旁。
溝 (沟)
形聲兼會意字。從氵,冓聲。本義是形容水田中交錯縱橫的水渠。因而以“冓”
爲聲旁。
講(讲)
會意字,本義是和解。老師給學生講課,人與人之間講話都是語言的一個交
接,傳授的過程。簡化爲井,如何理解?
隱(隐)
右半部分是由“爪”““工” “ヨ”“心”會意。本義就是說一個人兩只手
上(爪和ヨ)拿着一個工具(工)建造一座土堆,土墻(阝),作爲遮蔽物,把
自己藏起來。這樣一來內心就感覺安全 了(心)。所以這個繁體字非常好解釋,
也非常便於人們記憶。簡化爲“隐”,請大家注意,它的右半邊是“急”,你說
一個人要是心急氣躁,如何能隱藏自己?真 不知道老師們上語文課如何面對小
學生們疑惑的眼神。
穩(稳)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揚場”。因爲上一回我們講過“燦爛”的“燦”(灿)。
是說農民收割完稻子 以後要把穀子外面的殼搗掉,剩下的就是潔白光亮的“精
米”,這就是“燦爛”。但是我們都知道農民搗完穀子以後,那些大米中仍然殘
留有很多穀殼,也就是秕 糠。所以有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就是“揚場”。在一
個有微風的天氣,農民把這些含有秕糠的米用鏟子往天上一揚,比較輕的秕糠就
被風吹走了,而比較重的米就落 下來了。這些被除掉秕糠的米就可以被農民收
集起來,安安心心的放到倉庫裏面了。正所謂“稻中秕稃揚之使聚者謂之穩。”
剛才我們講過,“爪”““工” “ヨ”表示一個人手中拿有一個工具幹活,這
裏就是在“揚場”。“禾”就是指稻米,“心”表示內心的安寧。這個字和“隱”
是同一類字。簡化字“稳”仿照草書 改造。但是我們看看它右半邊仍然是急躁
的“急”,急躁怎麼能安穩?太荒唐了。如此簡化漢字居然還能被我們認爲是一
種進步。只能說簡化字對中國人毒害太大。
動(动)
形聲兼會意字。本義是用力把一個重物移動位置。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既
不形聲也不會意。我之所以要說這個字,是因爲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認爲:“力,
筋 也。象人筋之形。”就是說“力”是指人手臂上的筋。也和手有關係。但是
現代專家認爲“力”實際上是指一種農具,就像犁一樣。因爲耕地要用力,所以
引申爲 “力氣”。
所以大家想想,古人造字容易嗎?他們是隨隨便便幾年功夫就造成的嗎?爲
什麼歷代王朝都不會輕易使用“俗體字”作爲“正體”,難道是如同很多人說的
爲了壓迫 人民嗎?難道是爲了搞文化專制嗎?這麼精妙而又容易理解,便於記
憶的繁體漢字難道就不值得後人發揚光大嗎?請大家認真思考,簡化字究竟是進
步還是倒退。
這兩回我們所說的手基本上都是指一隻手。但是兩只手在漢字當中會用什麼
形式呈現呢?請看下回。
第十回 同舉手共創強盛世 說興旺三議手字旁
馬英九曾云,繁體字一点也不繁,是真正的漢字。
————張北冥
本回我們繼續來說和人的手有關的漢字。不過這一回我們主要是說“雙手”。
看一看兩只手在漢字中是如何體現的。

這個字實際上就是指人的兩只手。篆文中的“共”像兩隻手爪子的形狀。表
示人的左右兩只手合起來。隸書楷書整齊化,將彎曲的手指改爲直線,寫作“共”。
所以帶“共”的漢字多半都和雙手有關。
糞(粪)
會意字,本義是灰塵和臟東西。引申爲糞土,糞便。上面的田和米合起來是
一個象形字,形容人雙手拿着掃帚掃臟東西。這個字變爲楷書“糞”後,和小篆
相比意思已經有些不是很明晰了。因此就更不應該繼續簡化。簡化以後就更加讓
人搞不懂這個字的字形所要傳達的含義了。
異 异
“異”和“异”是兩個意思完全不同的字。“異”按《說文解字》的說法表
示把一個東西分開。引申爲區分,差別。而“异”形聲字,表示推舉,舉用。
樁(桩)
形聲兼會意字。《說文解字》:“樁,橛杙也。從木,舂聲。”那什麼是舂
呢?“舂”也是會意字。“臼”像一個罐子。“舂”的本義就是雙手拿着杵向下
搗米。引申為向下插,向下搗的意思。那麼“樁”就很好理解了,是指被人插入
地下的木棍,也就是木樁子。簡化的桩是現代人改造的,完全無法理解。
開(开)
本義就是用手把門推開。中間的部分就是形容人的兩只手,加上一個門栓,
就使人聯想到開門的意思。中間的部分被我們現在用作簡化字。“門”是個象形
字,兩邊是門框,中間是兩個木板,可以開合。大家注意觀察一下身邊的門就能
夠明白。簡化的“门”仿照漢代草書改造,只剩門框,沒有門板。
興(兴)
會意字。請注意“興”的上半部分,中間是個“同”字,兩邊就像兩隻手。
因此這個字所要傳達的意思就是“同心協力,繁榮興旺”。只有大家共同協起手
來,團結起來,才能興旺發達。這個“興”字在我中國實現民族偉大復興,而個
人主義,自私自利現象卻很嚴重的今天,是不是給我們以很大的啟示呢?簡化字
是模仿草書改造的。
與(与)
會意字,形聲字。《說文解字》:“與,黨羽也。”“與”和“興”字形接
近,意思也相似。都是描繪許多人手拉手的樣子。與中間的“与”作爲今天的簡
化字,當今許多專家認爲“与”也是指兩隻手。但《說文解字》中認爲是勺子,
表示賜予。當然了,“與”“興”二字無論從字形還是字義來看,都比簡化的更
明晰準確,含義也更加深刻。而且是屬於一類字,和我們今天的“輿”(舆)是
一類字。
譽(誉)
形聲字,從言,與聲。簡化字仿照草書改造。但問題是你要改造,上半部分
應該簡化爲“与”才對啊,怎麼能簡化成“兴”呢?這樣就不形聲了呀。真是莫
名其妙。
舉(举)
形聲字。“舉,對舉也。從手,與聲。”本義是兩手相對而舉。所以上部是
與(參見與)字。不知為何要模仿草書,簡化為簡化的“兴”字。
學(学)
“學”的上半部分是一個人雙手拿着一些小木棍,下半部分是“冖”(覆蓋,
教導)和“子”(孩子)。所以整個一個“學”的意思就是指一個人拿着一些小
木棍教孩子們算數。簡化以後完全不能理解了。
覺(觉)
由“學”和“見”會意。表示醒悟,明白。
還有一類字中含有“丵”字。
“丵”(讀‘卓’)是個象形字,這個字的爭議比較多。正是因爲中國字是以
象形字作爲基礎。世間很多事物外表相似的太多了,漢字中有些時候同一個符號
往往能表示好幾種不同的事物。
有人認爲“丵” 像掃帚。比如說“僕人的“僕”
僕 仆
這兩個字是不同的字。
“僕”(pú),會意字,由“亻”,“菐”會意。“菐”像人兩手捧着個東
西侍奉別人,有專家考證出這東西就是掃帚。也有專家認爲這是一種用羽毛做成
的儀仗。總之,不管這個人究竟拿的是什麽,這個人的身份可以肯定就是一個“僕
人”。
而“仆”(pū)的本義是用頭叩地,是生僻字。與“僕人”無關,不能將“僕
“簡化爲“仆”。
剛才我們提到,“菐”有專家認爲也指雙手拿着用羽毛做成的儀仗。
對(对)
會意字。由“寸”“丵”會意。 “對”中的這個“丵”是指古代一種儀仗,
是在一根木棍的上端 用羽毛或者其它東西裝飾。大家可以回顧一下自己看過的
古裝劇,皇帝身後的宮女手上拿的用孔雀毛做成的像扇子一樣的東西,這個“丵”
就類似這樣一種顯示高貴 身份的儀仗。“寸”我們已經講過“N 的二次方加一”
遍了,表示手。因此“對”的本義就是用手高高舉起“丵”,顯示身份高貴。而
且大家是否注意到,皇帝身後 一定是站着兩名宮女,一人拿一個儀仗。所以這
個“對”就引申爲“兩個”“一雙”“一對”的意思。
還有一個字是“叢”。
叢(丛)
它和“聚”很像,本義就是“聚集”。現代專家認爲,“叢”的本義是形容
很多儀仗聚集在一起,非常雜亂的樣子。這種樣子就很像一堆堆亂草。所以引申
爲“草叢”“灌木叢”。你看,不光漢字的字形是以象形爲基礎,就連漢字的字
義也離不開象形。
既然“丵”也表示像一堆亂草叢的樣子,所以它有時候也用來形容一些表面
不光滑,帶有鋸齒狀的物體。我們看“業”字。
業(业)
會意字。由“丵”和“木”會意。本義是指古代懸掛樂器的架子上鋸齒狀的
版。大家看一看戰國時代的編鐘,那些木架子(木)上都有很多鋸齒狀的木條(丵),
用 來懸掛樂器。古代尤其是周朝特別重視音樂,認爲音樂能夠陶冶一個人的情
操,使人變得高尚。因此音樂是立國之本。演奏音樂是一項非常隆重而嚴肅的大
事。所以 “業”就引申爲“重要的大事”“宏大的目標”。“事業”一詞就是
這麼來的。所以爲什麼古代中國被稱爲“禮樂之邦”;爲什麼歷代皇帝都如此重
視音樂;爲什麼 孔子一定要給學生上“音樂課”?只要你明白了繁體字“業”,
一切疑問都迎刃而解。所以不得不承認,繁體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根。簡化字是現
代人改造的,我就非常不能理解,這個“业”是從“丵”上面摳下來的,憑什麼
它就是“業”的簡體,它怎麼就不是“丵”或 “菐”的簡體字呢?真是太莫名
其妙了。
到這裏,所有和 人的手有關的繁體漢字(被簡化)我們就全部講完了。大家
看,我們用了三回的篇章才將這些各式各樣的“手”講完,這充分體現了勤勞勇
敢的中國人充分重視 “手”的作用。也更加證明了繁體字漢字確實是我們學習
中國文化所必須具備的基礎知識。不學繁體字,不懂繁體字,就別談中國文化。
第十一回 人之軀體頭腦爲首 峰之雲頂領峰爲頁
大家之所以認爲繁體字“繁難”,其根本原因是我們并没有學過。這就好比没有
學過英文的人當然覺得英文難。
————張北冥
本回我們來說說和人的頭部有關繫的漢字。
頁(页)
象形字。本義是頭,與“首”的形義相同。“首”與“頁”都是頭,只是強
調的不同。“頁”既有人的頭,也有下半身的兩條腿;“首”專指頭,上面的兩
點是人的髮髻。簡化字仿照草書改造,就看不出與“首”之間的聯系了。
頭(头)
形聲兼會意字。《說文解字》:“頭,首也。從頁,豆聲。”“頁”就是人
的頭;“豆”我們以前講過表示圓形的器皿或者樂器,,也像人頭的形狀。簡化
字就完全無法理解了。
懸(悬)
“懸”和“縣”(縣)的本義差不多,“懸”是“縣”的分化字。
“縣”(县)是會意字。由系,首(倒過來的變體)會意。表示把罪犯的頭
用絲線倒掛起來以示眾。後引申爲“懸掛”。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魏風.伐檀》;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意思是說,“你不去狩獵,爲何院子里掛滿
了獾子?”“縣”在這裏就表示“懸掛”。很多老師都告訴學生這倆是通假字,
但是爲什麽?不知道。學生們只好死記,所以學生們都特別討厭古文,尤其是什
麼通假字。因此說呀,我們強調弘揚傳統文化,讓孩子們背古詩,背古文,還不
如從最基礎的“繁體漢字”做起。
後來“縣”加心分化出另一個字“懸”(悬)表示“懸掛”,而“縣” (县)
則用於行政區域,表示“郡縣”。那爲什麼“縣”字表示郡縣?它的字形和字義
之間有甚聯繫?《段注》說:“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爲百縣,則系於國。”
意思是說縣作爲行政區域,就好像腦袋一樣,懸掛在“國”這個更大的行政區域
之中,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以“縣”來指代行政區劃。
類(类)
《說文解字》:“類,種類相似,唯犬爲甚。從犬,頪聲。”而“頪”又是
什麼意思呢?“頪,難曉也。從頁,從米。”它是由米和頁組成。意思是難以分
別。“頁“是頭,就是綱領,綱目,總署。而“米”表示白米繁多而且長得又像,
難以分辨。再加上一個犬,古人認爲世界上犬類動物長的最相似,最難以分辨。
所以整個一個“類”字的意思就是指許多相同或相似事物的綜合體。簡化字是拆
了又拆。變成了“大米”。應該說,即使你非要簡化,改爲“頪”還能說出點道
理,但是簡化爲“类”就完全沒法解釋了。尤其是“頁”字,它表示統領和總綱
的意思,是“類”最關鍵的部分,絕對去不得。
嶺(岭)
形聲兼會意字。“嶺”原本寫作領袖的“領”。象徵拔地而起的山峰,含有
“領袖”“領起”的意思。後人爲了區分。故添加山爲偏旁。簡化字是現代人改
造,將頁去掉完全是沒有道理的。
說完了頭,我們再看看腦。
腦(脑)
繁體字腦的右半邊有一個“囟”(讀‘信’)字。“囟”是象形字,像人的
腦蓋。中間的“乂”表示頭蓋骨之間結合處的條紋縫隙。大家可以去一些賣人體
醫學模型的地方,觀察一下,人的頭骨是由一塊一塊骨頭接連起來的,接連的部
分,是有裂紋的。說明古人觀察事物非常仔細。而“巛”則像人的毛髪。因此,
整個右半部分就是一個完整的腦袋。簡化爲“脑”簡直是把人的腦袋砍開了,頭
髪也拔了。真是酷刑啊。
惱(恼)
和“腦”相同,形容人生氣。

《說文解字》“巤,毛巤也。像髪在囟上及毛髪巤巤之形。”意思就是說,
巤的本義有兩個:一,指長在腦門頂上的毛。因此邋,鬣這些字都是這個意思。
二,由毛髪引申出“巤巤之形”。是指像頭上的毛髪一樣微微顫動的樣子。
“蠟”和“臘”都是以巤爲聲旁,今天我們把它們簡化成“蜡”和“腊”。
實際上,這是兩類完全不同的字。
蠟:《廣韻》“蠟,蜜蠟。”意思是蜜蜂產生的一種油脂,可以用來作燃料。比
如蠟燭。
蜡:讀“去”。《說文解字》“蜡,蠅蛆也。從虫,昔聲。”意思就是蒼蠅的幼
蟲——蛆。
臘:《說文解字》“臘,冬至日後三戌,臘祭百神。”意思是冬至後的第三個戌
日,就是祭祀諸神的日子。引申爲“臘月”。臘月吃的乾肉就是“臘肉”。
腊:讀“昔”,是指乾肉。
說到人的頭髮,我們來看看“長”字。
長(长)
象形字。由於甲骨文,金文,小篆寫法略有不同,因而解釋亦很多。但是現
在普遍認爲 “長”像人的長髮。因爲只有不斷在生長,才能變長。比如“髻”,
“髯”這些字都含有一個“長”字,都和人的毛髮有關。簡化的“长”是模仿草
書改造,意思就不好理解了。何況“長”本來就不複雜。
松和鬆
松:形聲字。松樹,松果
鬆:形聲字。本義是指像頭髮一樣散亂。引申爲鬆弛,鬆散。
須(须)和鬚
本爲同一個字“須”。《說文解字》:“須,面毛也,從頁,從彡(讀山)。”
由“頁”和“彡”會意,就表示胡須。由於胡須要等待一定的時間才能長出來,
所以引申爲等待的意思。如“必須”。但後來爲了和表示人面部毛髪的漢字的統
一,便添加了“髟”(讀‘山’)。專用於胡“鬚”,而須則專用於“必須”等
意思。
胡和鬍
本爲同一個字“胡”。《說文解字》:“胡,牛頷垂也。從肉,古聲。”本
義是指牛頷下的垂肉。 由於肉上多長有長毛,所以引申爲下巴以及面頰上的毛。
古代中原人把西北少數民族稱爲“胡人”,正是因爲這些人都長有大鬍子。而從
這些少數民族傳進來的一些 樂器以及植物就被人稱爲“二胡”“胡桃”“胡椒”
等等。後人爲了使這個意思表達的更清楚,又添加了“髟”強調毛髮之意。因此
“胡”就專用於姓氏和西北少數民族的專稱,而“鬍”就特指人下巴以及面頰上
的毛。
我們看,“鬚”“鬍”“髯” “髻”“髮”“鬢”“鬆”等等都是一類字,
都表示人面部或頭部的毛髮。我們今天把其中的幾個字簡化爲
“须”“胡”“发”“松”,怎麼就不把“髯” “髻”“鬢”簡化爲
“冉”“吉”“宾”呢?顯然這種簡化方法是非常不科學,完全打亂漢字的基本
規律和邏輯,學起來就會感到非常凌亂。
和頭部有關的繁體字我們就講到這裏,下一回我們來說人的眼睛。
第十二回 眼疾者故能通百事 睛明者所以視萬物
中國漢字演變的重點是形體改變,而非筆畫減少。
————張北冥
本回我們主要來學習一下和人的眼睛有關的繁體漢字。
見(见)
會意字。這個字沒什麼好說的。是人都明白,沒有“目”,是看不見任何東
西的。我們以前已經多次講到過這個字了,本回就不再過多討論。簡化字是模仿
草書改造的。
親(亲)
《說文解字》:“親,至也。從見,亲聲。”本義是感情深厚。這個字的形
旁是見,表示經常相見。只有經常相見,才會覺得親。難怪有人指責簡化的“亲”
是“ 亲而不見”。而且我們必須明白“亲”本寫作一個“辛”下面加一個
“木”,後組合爲“亲”。本義是榛子,“榛”原來就寫作“亲”,所以不能以
“亲”代“親”。
襯(衬)
會意兼形聲字。從衣,親聲。《玉篇。衣部》:“親,近身衣。”本義是近
身衣,也就是內衣,是最親近人身體的衣服。因此要以“親”爲聲旁。簡化字是
現代人改造的,完全無法理解。
下面這個字是“臣”。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中指出,“臣”像一
個人的眼豎起來。人的 頭低下去時眼睛就會不由自主地向上豎着看,所以“臣”
這個字就表示一個人俯身向下看,有些時候就表示人用眼睛看東西。引申爲低頭
屈服,侍奉他人。比如戰敗 后往往會說“俯首稱臣”。因此,繁體字中凡是有
“臣”的漢字都和“看”有關。
監(监)
《說文解字》:“監,臨下也。”本義是一個女人對這一個盛滿水的器皿照
自己的容貌,引申爲視察,監視,監督。簡化字仿照草書改造,就完全不明白意
思了。
堅(坚)
形聲兼會意字。從土,臤(讀‘千’)聲。本義是剛硬的土地,引申爲堅固,
牢固。“臤”的意思就是“堅固”。它從又,臣聲。簡化字是模仿草書改造,表
意不明。
艦(舰)
形聲兼會意字。從舟,監聲。《說文解字》中沒有,可見是許慎之後才產生
的字。“艦”最初寫作“檻”(槛),“檻”是會意字,右邊的“監”表示監視,
本義是 用木頭圍成柵欄,以監視和關押牲畜。引申爲關押人的籠子。早期的船,
就是一塊木頭。隨着中國造船技術的發展,船體四周都建起了擋板,就好像柵欄
一樣,防止 人掉下去。因此人們就用“檻”字來表示建有擋板的船。後來以舟
爲偏旁,改爲“艦”。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的,完全無法理解。
臨(临)
按《說文解字》的解釋:“臨,監臨也。從臥,品聲。”由“臣”,“人”,
“品”構成。“品”表示有很多東西。因此許慎認爲“臨”的本義就是向下俯視
衆物。簡化仿照草書改造,其意完全不能體現。
還有一些字裏面有一個“罒”。就是把眼睛橫着放,也表示眼睛。
夢(梦)
形聲兼會意字。《說文解字》:“夢,不明也。從夕,瞢省聲。”“夢”與
“瞢” 的意思差不多,是同一類字。《說文解字》:“瞢,目不明也。”本義
是人的眼睛昏花模糊。“懵懂”就包含這個意思。“夕”的本義是傍晚,它也是
會意字,是 “月”字去掉一橫,表示月亮隱隱約約要出來的時候,引申爲傍晚。
所以說,別看這麼一個簡單字,我們古人造出它來也是動了很大腦筋的。從另一
個角度來說,即 使是再簡單的漢字,不明白字形和字義之間的聯繫,仍然會寫
錯,用錯。我們很多小學生不就把“昔日”寫成“夕日”了嗎?昔日的“昔”和
日子有關,所以是 “日”嘛。你看,這兩個字你只要明白了字形與字義之間的
聯繫,還會用錯嗎,還用死記硬背嗎?恰恰我們大量的簡化字把字形和字義的聯
繫都割裂開了,實際上是 加大了人們學習漢字的難度。話說回來,“夢”字這
裏用“夕”,也表達了一種隱隱約約,昏昏沉沉的意思。將“瞢”“夕”二字結
合就是“夢”,表示模糊不清的 幻覺。簡化字上面改爲了樹林的林,是仿照草
書改造的,根本就無法解釋了。
憲(宪)
會意字。《說文解字》:“憲,敏也。從心,從目,害省聲。”“害”是會
意字,由“宀”,“口”,“丯”會意。“丯”表示割傷,“口”表示口角,“宀”
表示屋子。所以“害”就是指人在家中發生爭執,引申爲損害。那麼“憲”在“害”
的基礎上加了“目”和“心” 表示用心用目,防止損害,這樣就可以使人變得
聰明,敏捷,明智。後引申爲法則,所謂“憲法”就是最英明的真理。最值得大
家遵守和效法的基本原則。現代人將其簡化爲“宪”,完全不可理解。

讀作“意”。《說文解字》:“目視也。從橫目,從羍。令吏將目捕罪人也。”
本義是吏人帶領眼目去拘捕罪人。所謂眼目,就是指能夠尋找和辨認罪犯的人,
和偵探差不多。所以有一個橫目,表示辨認之意。下面的“幸”字我們等一下就
會講到。我們先來看看另一個跟橫目有關的漢字。
釋(释)
《說文解字》:“釋,解也。從釆,釆,取其分別物也,從睪聲。”本義是
分辨。“睪”我們剛才已經講過了,就表示查找和辨別。那麼“釆”(請注意,
‘釆’和‘采’是不一樣的,采是‘爪’和‘木’會意)。“釆”讀作“辨”,
它是指動物走過之後留下的腳印,人們根據這些腳印來辨別動物,所以說“釆”
的意思也是分辨。因此整個一個“釋”就表示分辨和區別事物,。簡化字硬是把
最關鍵的“目”給挖了去了,沒了眼睛,如何去看?又如何去分辨和區別事物,更
如何去解釋?
不過我們仍然有必要延伸一下,解釋究竟什麼是“幸”。
“幸”在小篆中寫作一個“夭”加一個“屰”。 “屰”的意思是相反,“夭”
就 是夭折。那麼與“夭折”相反就是“不夭折”,按照許慎的說法,所謂“幸
福”就是“不夭折”。當然這種說法也是有爭議的,今天我們就不展開討論了。
楷書寫作 “幸”。但是在小篆中還有另一個字,這個字與小篆當中的“幸”(讀
‘孽’)有點類似,這個“幸”就像古代的手銬。改爲隸書楷書以後,就逐漸把
兩個字混同爲 “幸”了。因該說這是漢字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訛變現象。不
過這種訛變并不會造成混亂,因爲表示刑具的“幸”(讀‘孽’)一般不會單獨
使用,都是作爲其它 字的偏旁。如果單獨出現一個“幸”字就表示幸福的意思。
因此我們來看一看下面這些字,都是和“幸”字相組合,所以這個“幸”就表示
刑具。
報(报)
《說文解字》:“報,當罪人也。”本義是按照法律判決罪人。“幸”表示
手銬,而右半部分就是“服”的早期寫法,就像一個人被別人用手(又)抓住讓
其下跪, 就是服罪。所以我們就可以明白所謂報應,報答,報仇是什麽意思了。
簡化字仿照漢代草書改造。雖然報仇也要用手才能完成,但是它無法體現這個字
中所包含的一 種罪惡感和內疚感。包括“報答”也是因爲受人太多的恩惠,心
理有一種內疚感,所以才要報答嘛。都是由判決罪人這個意思逐漸引申而來的。
執(执)
明白了什麼是“幸”,執也就很好理解了。本義是捉捕罪人。引申爲掌握。
簡化字也是仿造草書改造的。
藝(艺)
《說文解字》中並無此字。顯然是許慎之後才有的。由“艸”,“執”,“云”
會意。這個字原本就寫作“執”,表示人用手種植物。顯然這個“執”從字形來
分 析,無法表達人栽種植物,所以後來加了“艸”表示種植物。而“云”我們
以前講過,作爲偏旁的時候表示“雲彩”的花紋,就如同我們的祥雲一樣。那麼
整個一個 “藝”就表示人栽培的植物細巧精美如同雲彩的花紋一樣美麗,這就
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園藝。引申爲技巧,技能。形容一個人把某件東西做的非常美
觀漂亮,這就是 藝術。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的,無法表現其意。
所以只要“幸”作爲其它字的一個部分的時候,都與“刑具”有關。還有一
個與“幸”很像的漢字是“辛”。“辛”也是一種刑具,它就像匕首的樣子,上
半部是柄,下半部是刃,是用來處罰犯人的。所以什麼是“辛苦” 大家就能夠
體會了。
闢 辟
兩個不同的字。
《說文解字》:“辟,法也。”“闢,開也。”
辟(讀‘必’)是會意字,由尸,口,辛會意。“辛”表示刑具,“口”就相當
于斷頭臺,“尸”當然是人的屍體。“辟”的本義就是法律,罪刑。古代有一種
叫“大辟”的酷刑,就是砍頭的意思。
闢(讀‘屁’)是形聲字。從門,辟聲。表示打開。比如“開闢”。
辦(办)
由“力”和兩個“辛”會意。這個字是由“辡”分化出來的。辛就是匕首,
“辡”就是用兩個匕首分割東西,引申爲剖分,分析。所以“辨”的本義就是辨
別。引申爲兩個人打官司。於是分化出“辦”,把中間的部分改爲力,意思是出
力做事,專指辦事,而“辨”仍表示分辨。而且“辯”“瓣”等字也含有“分
析”“剖分”的意思。這些字都是同一類字。至於簡化的“办”純粹是爲簡化而
簡化,講不出什麼道理,還割裂了與上述這些字之間的聯繫。
辭(辞)
“辭,訟也。”左半部分與“亂”(乱)字相同。“爪”,“又”都表示手,
中間的部分像一團亂絲線。因此左邊的部分表示整理,治理。“辭”本義是指打
官司時的訴訟和口供。後引申爲話語,言辭。簡化後,字意不明確。
還是回到我們的中心話題“目”上。雖然我剛才說,“罒”表示人的眼睛。
但是有一個問題我不得不說,在很多繁體漢字中,“罒”并非指眼睛,而是“网”
的變體。小篆當中的网和我們今天簡化的“网”很像。後來“网”一般寫作
“網”。而作爲部首的“网”卻被寫爲“罒”。
羅(罗)
《說文解字》:“羅,以絲罟鳥也。從罒,從維。”由“罒”和“維”會意,
“維”是由“糸”和“隹”會意,意思是用繩子栓住鳥。 “隹”就表示鳥,這
個字我們后面有一專題會細講。整個一個“羅”的意思就是指用網子把鳥罩住。
所謂“門可羅雀”正是此意。簡化字改爲“夕”,完全不可理解。
罷(罢)
由“罒”和“能”會意。按《說文解字》的說法:“罷,遣有罪也,從罒,
能,言有賢能而入網,而貰遣之。”意思是說一個有才能的人犯了罪,但就是因
爲他太有才了,所以網開一面不予追究,作罷。但是現代專家普遍認爲,“罷”
的本義實際上是指人們用網子捕捉熊,因爲我在第三回講過,“能”就是“熊”。
由於熊的力氣非常大,人們要想捕捉他,就必須用網子把熊困住,直到它精疲力
盡爲止。所以在古文中,“罷”往往等同於“疲”,就是精疲力竭的意思。因爲
熊力 氣用盡,被人捕捉,所以引申爲完了,停止的意思。至於許慎的解釋則是
引申義。但是不管怎樣解釋,都離不開“罷”的字形,反觀簡化的“罢”,模仿
行書改造, 根本無法體現原意了。
我曾經在第五回提到過“買賣”(买卖)二字的上半部分,當時我說要留到
後面解釋,現在你就可以明白了吧。這兩個字都含有一個“罒”,就是指網子。
買(买)
《說文解字》“買,市也。從網,貝。《孟子》曰,‘登壟斷而網市利’。”
意思是形容用錢來網羅物品,引申為購買。不過現代專家的解釋是,“買”就是
用網子捉貝殼,引申爲購買。無論如何,仍然離不開這個“買”字的基本字形。
賣(卖)
賣早期上面是一個“出”,表示把東西賣出。但是後來逐漸寫作“士”,表
意就不太明確了。既然這個字已經有一些訛變,現在就更沒有理由繼續訛變。不
管怎麼說,“賣”還是保留了“買”這個關鍵部分,簡化字偏偏要把這個部分改
掉,完全讓人無法理解。
也就是說,“罒”在很多繁體漢字當中是表示網子的意思。雖然從字形的角度
來看,“罒”也確實有些像網子,但畢竟已經有一個表示橫目的“罒” 了,這
樣一來無疑給人們學習漢字帶來了一些麻煩。所以還是我的那句老話,世界上沒
有完美的事物,繁體楷書如此,小篆金文甲骨文都有自身的缺點。既然繁體字 有
它的不足,我們現代人就應該去糾正這些錯誤,把漢字變得完美。然而我們卻走
上了一條與之相反的道路,用簡化的方式把漢字改的更加混亂,更加沒道理,比
如 說這個“罒”和“橫目”在簡化字中糾正了嗎?不但沒有,我們很多人甚至
還說“罒”是“四字頭”。你還能說簡化字是一種“進步”嗎?
下一回我們來說說與人的“口”有關的漢字。
第十三回 命運輪回養生喪死 戰鼓哀號長歌當哭
負責繁体中文申遗專案的“政務委員”曾志朗說,他曾在英國看到牛津大學的出
版物,漢字是以繁體字書寫,令他非常感動,讓繁體字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是可
以讓民眾感動的一件事。
————張北冥
本回我們主要所要學習的是和人的“口”有關的漢字。
號(号)
由号,虎會意。“号”爲會意字。像被拐棍痛打一樣哭喊,本義是痛哭。後
加“虎”表示像老虎一樣高聲呼喊。因此後用“號”兼之,取代号。
嚴(严)
形聲兼會意字。《說文解字》:“嚴,教令急也。”本義是督教的命令緊急,
不可違抗。所以這個字上面用了兩個口,表現緊急之程度。“厂”我們以前也多
次提到過,表示山崖或石洞,在“厂”下加“敢”表示山崖險峻,不敢逾越。因
此整個一個“嚴”就從字形當中體現出命令緊急,不可違抗之意。簡化後完全讓
人無法理解。
單(单)
按《說文解字》的說法,認爲“單”的本義就是大聲,因爲“吅”(讀‘嘩’)
是由個口會意,意思是大聲喧嘩。但是“單”下半部的解釋許慎只用了一個字
——闕。表示他無法解釋,只能空着,等待後人幫他解決。因此現代專家接過
許慎的大旗,通過對甲骨文的考證認爲“單” 是一種打獵的工具。是在一個有
枝杈的木棍兩端綁上兩個石頭作爲打獵的武器。中間的“田”原本可能是形容用
繩子綁石頭的時候打成結的形狀,可是後來寫成了“田”,只能理解爲在田野中
打獵了。因此我們看“戰”(战)的右半邊就是是“單”,就是指人和動物經行
搏鬥。簡化字怎麼不按“套路”出牌,把右半邊簡化爲“单”, 而非要簡化爲
“占”呢?完全沒道理。還有一個字是“獸”,同樣是指人手持“單”這種武器,
再領着一條犬去打獵,所以“獸”最早應該是個動詞,後引申爲被打 獵的動物,
就是“野獸”之意。所以我們再次強調,繁體漢字是有很強的邏輯性和規律性的,
簡化字把這些規律和邏輯都打破了,這怎麼會簡便呢,這怎麼可能好學,怎麼可
能好理解呢?
畢(毕)
也是指一種捕捉鳥獸的武器。《說文解字》:“畢,田網也。”這個字的本
義是田獵中所使用的一種長柄網子,用於捕捉鳥獸。人们用這種網子把田野中的
鳥獸捕完了,就引申爲完結,終結,沒有。簡化後的“毕”就無法解釋了。
與“單”同源的一個字是“干”,實際上“干”(gān)和“單”的意思是
一樣的,也是指像“丫”一樣分叉的樹枝,用作一種武器。楷書寫作“干”。因
此繁體字中,“干”表示武器。比如“大動干戈” “干擾”“干涉”都是與武
器有關。也用於“天干地支”和姓氏。
乾(干)
讀(gān)形聲字,從“乙”,“倝”聲。形容缺乏水分,乾燥。“乙”就
像是植物種子發的芽,因此,“乾”的最初意思是指植物向上生長,由於種子發
芽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所以引申爲缺乏水分,乾燥。日文中的“乾”與繁體中
文的“乾”意思一樣。“乾”( 讀‘前’)用的很少,僅僅用於“乾坤”(乾
隆皇帝的‘乾’也是來自‘乾坤’)。
幹(干)
讀(gàn)。形聲字。從“干”,本義是指築墻時起固定作用的木樁。引申
爲“幹活”“才幹”“幹部”。包括《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蒋干”也應該寫
作“蔣幹”。
以上這幾個字再次說明了學習漢字千萬不能“一一對應”。這個問題我以前
已經多次講過,這裏就不再重複了。
喪(丧)
繁體楷書當中的“喪”,從字形上非常容易理解,就是指人在啼哭,表示對
死人的痛惜之情,和“哭”很接近。引申爲死亡。既然哭我們并沒有簡化,又何
必要把“喪”簡化掉呢?簡化以後如何理解呢?
到這裏,和人體有關的繁體漢字我們就正式結束了。大家可以回憶一下,會
意字部分的前十二回,每一回都是以人的某個部分爲核心來延伸的,包括頭,眼,
耳, 口,四肢,心臟,軀體等人體最重要的器官,可以說繁體字是源於生活,
貼近生活的。那麼從下一講開始,我們就從人轉移到自然界,看看自然界萬物是
如何反映到 繁體字當中的。
第十四回 影單隻含情傷離別 世無雙奪志嘆寂寞
繁體漢字的字形和字義是緊密結合的,明白了字形之含義,字義也就豁然開朗
了。
————張北冥
從本回開始,我們就走進廣闊的自然,來分析一下,自然界萬物是如何體現
在繁體漢字當中的。我在整理《簡化字總表》一二表中大約五百個被簡化的漢字
時,發現有一類漢字含有“隹”字,數量非常多。結果被簡化的五花八門,凌亂
不堪。那麼本回我們就講一講和“隹”有關的漢字。
什麼是“隹”。這個字乍一看似乎很生疏,但我們可以觀察一下比如
“集”“雀”中都有一個“隹”字。實際上“隹”就是“鳥”。它很像鳥類翅膀
上的羽毛。所以我們以後再看到繁體字中帶“隹”的漢字,往往都和鳥類有關。
雙 (双)
《說文解字》:“雙,二枚也。從雔,又持之。”意思是手中持兩隻鳥。上
半部“雔”(讀‘仇’)就是兩隻鳥的意思。下半部“又”是手。這就是“一
雙”“一對”。有人認爲“又”不就是手嗎?那麼兩只手不就是“双”嗎?說到
這個問題我不得不指出,由於簡化字濫用“又”字作爲很多漢字的簡體,導致了
我們無法正確學習和記憶漢字。我們俗語中常說“樹上的鳥兒成雙對,夫妻雙雙
把家還”,“江天漠漠鳥雙去”“比翼雙飛”等等,都是由鳥類成雙成對而來的,
可見中國人正是由鳥類成對的樣子才延伸出“雙”的諸多意思。 “兩只手”的
“双”能表達出這些信息嗎?硬把“成雙成對”拆的“勞燕紛飛”,豈不令人痛
惜?當然即使大家不能理解這些文化層面的東西,那麼從實用的角度來講,只要
你明白了“雙”,那麼另一個字“隻”就非常好記了。

隻和只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字。
“隻”讀“之”音。《說文解字》:“隻,鳥一枚也。從又持。持一曰隻,
兩曰雙。”本義是手上握有一隻鳥。用做數量單位,表示一個,一隻,兩隻。你
看,兩隻鳥就是“雙”,表達了一種相伴,相隨的溫情;一隻鳥就是“隻”,正
所謂“形單影隻”“隻身一人”體現了一種孤單,孤獨的寂寞。從這裏我們就可
以感覺出 學了繁體漢字能夠極大地方便人們理解很多詞語,成語,典故。有時
候你可能并不明這個成語的意思,但是通過觀察成語當中的漢字字形,就能夠猜
出它的大致意 思。繁體字才是正真有利於大家學習中文。所以請大家看“隻身”
這個詞語,假如你不知道這個詞語的意思,但是因爲我剛才講過,“隻”從字形
上就能表達是手中 握有一隻鳥,引申爲“一個”之意。那麼你肯定能猜出“隻
身”應該是指“一個人“的意思。但是如果按我們現在簡化字的寫法“只身”,
你絕對猜不出它是什麼意 思,只能通過老師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強迫學生“承
認”“只”就表示“一個”的意思,你才能明白什麼是“只身”。但事實上,隻
和只是完全不同的字,毫不相干。
“只”讀“止” 音。《說文解字》:“只,語已詞也。從口,象氣下引之形”
本義是形容人說話時的口中吐出的氣息,用作語氣停頓的虛詞。比如只好,只能,
只要等等。和表示“一個”之意的“隻”完全不同。因此大家看,繁體漢字的字
形和字義是緊密結合的,豈能容簡化字隨意亂改?
躍(跃)
《說文解字》:“躍,迅也。從足,翟聲。”本義是跳起。飛躍。“翟”是
由“隹”和“羽”會意。本義指長尾錦雞的尾羽高高翹起的樣子。因此,“躍”
的意思就非常容易理解了。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既不形聲更不會意,只能死記。
“羽”像鳥類翅膀上的羽毛,因此帶“羽”的漢字也大都與鳥類有關。
習(习)
《說文解字》:“習,數飛也。從羽,從白(自)。”本義是鳥兒頻頻學習
飛翔。之後便引申爲學習,練習。所以“習”字上的“羽”十分重要。“白”原
本寫作“日”,意思是鳥兒在太陽下練習飛翔,後來後訛爲“白”。按照通俗的
理解就成了白天在太陽下飛翔。當然如果要準確的來講述,此“白”非彼“白”,
它實際上是“自”的另一種寫法,它和表示“白天”的“白”是不一樣的。這個
問題我們以後會細講。也就是說,“習”如果準確來解釋應該是“鳥兒自己學習
飛翔”。不管怎麼說,我們今天簡化的“习”是現代人改造,明明是表示鳥的一
隻翅膀,憑什麽就表示學習?鳥用一隻翅膀就能飛?如果這樣說,“羽”也表示
學習了?完全是毫無邏輯。
進(进)
會意字,由“辶”,“隹”會意。像鳥飛昇前進的樣子。本義是像鳥一樣向
上或向前移動。簡化是現代人改造的,改爲“井”,難道是一路上都布滿了陷阱?
這還讓人如何前進?
離(离)
今天我們用作簡化字的“离”和“禽”是同一類字,是指用來捉鳥的網子。
所謂“家禽”就是把鳥養在網子,籠子中。那麼繁體楷書當中的“離”實際上就
是指一種鳥被人用網子捕捉。《說文解字》:“離,離黃,倉庚也。從隹,離聲。”
這種鳥就是“黃鸝”,也叫“黃鶯”。黃鶯被人用網子捕獲,由它的情感引申爲
憂愁,分散,分離之意。從這個“離”字中,我們就可以深刻體會出,中國人對
鳥類有一種特殊的感情,認爲世間的生物都是通人性,有靈性的。古人由黃鸝(離)
被人捕捉之後所表現出來的傷感之情聯想到人,用這個“離”來表達人類的情感。
什麼叫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個字就告訴了我們一切。
懼(惧)
形聲兼會意字。《說文解字》:“懼,恐也。從心,瞿聲。”“瞿,鷹隼之
視也。”“瞿”上面的雙目表示左看右看驚恐不安的樣子。“瞿”則表示鷹隼之
類的鳥驚視的樣子。引申爲驚恐,害怕。後加上一個“忄”造出“懼”字,以強
調內心的恐懼。簡化的“惧”改爲了工具的具,完全不可理解。
確(确)
兩個不同字。“確”的原字是省掉“石”的右半邊。讀作“胡”,由“冖”
和“隹”會意。“高至也。從上欲出。”表示鳥兒已經飛的很高了,幾乎要飛出
天外。引申爲達到極限,到達極點之意。後加“石”仍含有此意,比如確切。而
“确”是形聲字,《說文解字》:“确,磐石也,從石,角(讀‘學’)聲。”
本義是堅硬的石頭。也引申爲堅實,非常之意。顯然“確”字既有石頭堅固之意,
也有極限之意。故多以“確”爲正體。
準(准)
形聲兼會意字。“準,平也。從水,隼聲。”本義是水準,均等。“氵”表
示象水一樣平。“隼”是一種像鷹一樣的鳥,古代的獵人讓這種鷹水平站在自己
的小臂上,可以用它來幫人們打獵。“十”的本義是一種標尺,引申爲水平,準
則。所以說整個一個“準”字就表達了一種像水和隼一樣平穩。引申爲水平,均
等,衡量事物的法度之義。簡化字除了無法解釋以外,它的一個非常大的硬傷就
是它以“冫”爲偏旁,有關“氵”和“冫”這兩個偏旁我在後面的一回將詳細講
述。
奪(夺)
《說文解字》“奪,手持隹失之也”本義是手中(寸)的鳥(隹)展翅飛走
(大)了。引申爲“失去”。正所謂“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百畝之田,
勿奪其時”。當中的“奪” 都是“失去”的意思。“奪目”也正是形容光芒過
於耀眼導致人眼失去視力的意思。因此我們又一次證明了,學習繁體字,可以使
我們通過字形明白一個字的本義, 而懂得了本義,與之相關的詞語,成語以及
古文我們就能夠很容易理解了。簡化爲“夺”,就是“大手”的意思了,如何解
釋呢?
不過我們一般用的最多的意思就是所謂“爭奪”“奪取”這類意思。其實,
爭奪的“奪”最早寫作“敓”,是個形聲字。後來這個字不用了,被“奪”代替。
按理說,這個“敓”有十一畫,而“奪”有十四畫,卻兼并了那個筆畫少的。我
個人確實沒有找到古人以“奪”代“敓”的原因,希望更高明的朋友若知道原因,
可以告知與我,愿聽教誨。
奮(奋)
會意字。與“奪”相似。由“隹” “大”和“田”會意。表示鳥從田野中飛
騰而起。引申爲努力,奮起,奮勇。簡化爲“大”和“田”的“奋”如何理解?
雜(杂)
《說文解字》:“雜,五彩相會。從衣,集聲。”是由“集”和“衣”的變
體組合而成。本義是製作衣服時各種顏色相集合。引申爲混合,進而引申爲雜亂。
簡化爲“杂”完全不可理解。
顧(顾)
《說文解字》:“顧,還視也,從頁,雇聲。”本義是回頭而視。“雇”也是
會意字,《說文解字》: “雇,九雇,農桑候鳥,扈民不淫者也。從隹,戶聲。”
“雇”是一種候鳥,這種鳥在秋天時要 飛到南方過冬,春天人們要耕種的時節
飛回來,人們一看到這種鳥就知道要開始耕種了。估計這種鳥很有可能就是杜鵑,
俗稱布穀鳥。候鳥本來就有回顧的意思,它 促使人去耕作也含有回顧農田的意
思。因此“顧”這個字的意思就很清楚了。簡化爲“顾”,完全無法解釋。
應(应)
會意字。與“鷹”是同一類字。上半部像幫人捕魚的魚鷹,也有人認爲就是
獵鷹。古人打獵或捕魚的時候往往會命令鷹去幫人捕捉體型較小的獵物帶回來。
加心,表示鷹聽從人的意願,心領神會。引申爲應該,應當,答應。簡化字模仿
草書改造,完全無法解釋。
舊(旧)
形聲字。從萑,臼聲。“萑”(讀‘還’)的本義就是貓頭鷹。因爲貓頭鷹
的眼睛上方有兩道像眉 毛一樣的角毛,非常可怕。因此人們對這個部分印象非
常深刻,故在“隹”上加“艹”(眉毛),表示長有角毛的貓頭鷹。由於貓頭鷹
經常入侵其它鳥類的巢穴盜取 幼鳥,所以加上“臼”表義兼表聲。傳說古人用
貓頭鷹捕捉飛鳥,貓頭鷹是獵人手中原先就有的鳥,被稱爲舊鳥,被貓頭鷹捕捉
來的就成為新鳥。後“舊”逐漸引申 爲新舊的“舊”。
護(护)
《說文解字》:“護,救視也。從言,蒦聲。”本義爲監視,監督。引申爲
保護,使其不受傷害。右邊的“蒦”(讀‘或’)也是會意字。從“萑”,“又”
會意。《說文解字》認爲,“又”(手)持“萑”表示法度和準則。徐鉉在注釋
中說,“又”(手)持“萑”即手持貓頭鷹度人的禍福。所以“護”以“蒦”爲
聲旁,含有用言辭監視保護之意。
獲(获)
《說文解字》:“獵所獲也。從犬,蒦聲。”本義是捕捉到的禽獸。“犭”
和“蒦”表示手持貓頭鷹和狗去捕捉獵物,也有認爲“蒦”是指捕捉到了一隻貓
頭鷹。簡化後的获,意思就難以解釋了。一個“艹”下面兩條狗,這如何解釋呢?
觀(观)
形聲字。從見,雚聲。本義是仔細看。“雚”(讀‘貫’)是個會意字。“雚”
的上半部表示角毛,中間是兩個明亮的大眼睛,下面的“隹”講過很多次,表示
鳥。仍然是指貓頭鷹,因爲貓頭鷹視力極佳,在夜裏能夠很清楚的看見物體。而
且甲骨文,金文中的觀就用“雚”來表示。可見我們的古人非常渴望視力能夠貓
頭鷹一樣。後加“見”強調用眼睛觀察事物。
另外還有很多字,比如歡(欢),勸(劝),權(权),鸛(鹳),獾,罐,
灌等字都是以“雚”爲聲旁,有些也兼表意。你既然把歡,勸,權的聲旁簡化爲
“又”,怎麼不把獾,罐,灌,鸛也簡化爲“又”呢?簡化字顯然一點科學性都
不講。
不過在這裏我仍然要提醒大家,爲什麼剛才我說“艹”表示眉毛呢。因爲早
期的繁體楷書,“艹”和“卝”是有區別的。“艹”是由“艸”演變而來的,表
示草。而“卝”本義是指羊的兩隻角,由於眉毛很像兩隻角的樣子。後引申爲面
部的兩道眉毛。因此說“萑”嚴格來講,應該是以“卝”爲部首,而非“艹”。
但是畢竟這兩個部首太像了,所以很多時候“卝”就被連起來寫成了“艹”。不
過有些繁體字的書籍當中,仍然把“卝”和“艹”區分的很嚴格,把表示貓頭鷹
的“萑”寫爲“雈”。
蘭(蘭)
“蘭”上面就是“草字頭”,形聲字,從“艸”,“闌”聲。因爲“蘭”是
一種香草的名字,以此爲名的如“蘭花”、 “木蘭”等皆有香草的清新之意。
若將其改爲簡體的“兰”,就無法明白“蘭”字所蘊涵的美意。簡化的“兰”仿
照草書改造,但它實際上是“藍”(蓝)的簡寫體,表示一種顏色,和“蘭花”
毫無關係。而像柵欄的“欄”(栏),以及阻攔的“攔”(拦)就必須以“闌”
爲聲旁,因爲我們以前講過,“柬”由“囗”和“木”會意,表示把木條用繩子
分別捆綁起來。而“闌”就是指在門前插上一根根木條阻攔敵人進攻。比如古代
的軍營前面,以及鄉下農舍的四周都會插上“柬”。
言歸正傳。本回我們主要講了和“隹”有關的漢字。“隹”表示鳥,帶“隹”
的繁體字往往也和鳥有關。通過本回的繁體字漢字,我們也發現中國人一個非常
喜愛鳥的民族,中國的花鳥畫聞名世界,老北京人喜愛養鳥,就連我們的漢字(繁
體)也包含有鳥的元素。而且,我們由鳥類的情感(離),鳥類的行爲(觀),
鳥類的動作(奮)聯想到人,把它融於繁體漢字之中,用來表達人類的情感,行
爲,動作等等。我們都說中國人最崇尚“天人合一”,如果你不能理解,就請認
真的體會一下今天我們所講的這些繁體字吧。但是,簡化字把可愛的鳥兒們統統
扼殺了,很多都改爲“又”,不僅僅是對漢字文化的踐踏,更重要的是無法讓人
們正確理解和記憶漢字,在事實上加大了人們學習漢字的困難。
下一回,我們說另外一種動物,這種動物在繁體漢字中出現的頻率也非常高,
而且也是中國人非常崇拜的一種動物。
第十五回 衝冠怒桀驁爲佳麗 逍遙游灑脫卻紅塵
繁體漢字是中國各種字體之集大成者。
————張北冥
上一回我們說,中國人是一個喜歡鳥的民族。不過中國人也是一個非常喜
歡鹿的民族。比方說在中國傳統民俗中,“鹿”與“祿”諧音。很多人屋 子裏
刻上鹿的圖案,象徵“利祿”。南極仙翁(壽星)的坐騎也是一隻梅花鹿。還有
“麒麟”二字,都是以“鹿”爲形旁,也就意味着有“百獸之長”之美譽的麒麟
也是一種鹿。許多考古學家以及古生物學家推測,麒麟很可能就是以遠古時期的
某種大型的鹿科動物爲原型創造出來的,這種鹿類似我們熟悉的《九色鹿》中的
那種 “神鹿”(也有人認爲就是長頸鹿)。其實不僅僅是中國,像日本以及歐
洲在原始社會時期都有過鹿神崇拜。如果大家對宮崎駿的動畫片比較熟悉,就會
發現“鹿 神”出現的頻率非常高。日本戰國時期,很多將領也喜歡在頭盔上插
鹿角來震懾敵人。可見,“鹿”在中國人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心中都有着極高的地
位。也就是說, 我們很多神話傳說當中的“神獸”都不是我們通常認爲的是古
人編造出來的,是根本不存在的。非也。比如,很多學者認爲“龍”的原型就是
一種巨型鰐魚,《周處 除三害》這個故事中的“蛟龍”就是鰐魚。還 有九頭鳥
(九頭蟲),不少人聲稱在神農架地區就看見過九頭鳥。它的脖子上長着一圈像
頭一樣的羽毛,是一種猛禽。還有大鵬,以前沒有人相信世界上會有這麼大 的
鳥,但是科學家在南美洲地區就發現一種巨型老鷹的化石,雙翅展開大約六米,
像一架小飛機一樣。因此說這些神話當中的神獸,也并非憑空捏造,還是有原型
的。說了這麼多之後,我們要明白一點,正因爲中國人也有鹿神崇拜,因此在繁
體漢字中,帶“鹿”的漢字往往都是一個褒義詞,都象徵美好。
麗(丽)
《說文解字》:“麗,旅(侶)行也。鹿之性見食急,則必旅(侶)行。本
義是兩隻鹿結伴而行,帶有一種成雙成對的曖昧意味。引申爲成雙成對,美好,
美麗之意。後來“成雙成對”這個意思用“儷”(俪)來表示。“麗”就只表示
美麗了。有專家考證出簡化的“丽”在戰國時期有類似這樣的字,可能是表示長
頸鹿的長脖子。但是正因爲這個“丽”字無法明確表達出“鹿”的含義,所以被
廢除了,沒有再繼續使用。
灑(洒),曬(晒)等字都是以“麗”爲聲旁。灑和洒是不一樣的字。“灑”
表示灑水,瀟灑。而“洒”是形聲字,讀“洗”音。《說文解字》:“洒,滌也。
從水,西聲。”本義就是洗滌,是“洗”的早期寫法。因爲“西”表示竹筐子,
加“氵”表示在竹筐裏洗東西。後被“洗”字代替。
慶(庆)
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慶,行賀人也。從心,從夂,吉禮以鹿皮爲贄,
故從鹿省。”由“鹿”的上半部和“愛”的下半部組合而成。本義是以鹿皮爲禮
物去祝賀別人。簡化字是仿照草書改造,其義完全不能解釋。
塵(尘)
會意字。由“鹿”和“土”會意。本義是一群鹿跑過後揚起的煙灰。引申爲
灰塵。通常大家都認爲,簡化的“尘”非常成功,因爲“小”“土”不就是灰塵
嗎?的 確,這種解釋不錯。但是,今天,我斗膽想對這個簡化的“尘”發起挑
戰。我個人認爲,漢字(繁體)的本質雖然是符號,但它已經遠遠超過了符號,
每一個漢字都 包含中國人對世間萬物的感知和認知,這才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
國文化。從社會文化的層面來看,“尘”遠不如“塵”。因爲從字形上來分析,
“塵”所表達的意思和“尘”是不一樣的。首先我們來看,“塵”與“尘”都強
調了“土”。 “塵”是指鹿跑動後,揚起的煙霧,強調的是塵土飛揚的那種狀
態和景象。而“尘”強調的是細小的“土”,是靜態的。明白了這一點,有何意
義?因爲,在中過文化中,“塵”僅僅指灰塵嗎?所謂“人間紅塵”“看破紅
塵”“風塵碌碌”中的這個“塵”難道用“細小的土”就可以解釋嗎?“紅塵”
一詞出自班固的《西都賦》:“闐(田)城溢郭,旁流百塵,紅塵四合,煙雲相
連。”實際上他就是把鹿換成了人,強調由一群群人以及車馬走過之後,塵土飛
揚的那種狀態和景象,把整個城市都籠罩住了,與“塵”這個字的本義完全一致。
“紅”字則是強調燈紅酒綠的城市以及夕陽將煙霧映成了紅色。因此“紅塵”就
是人間繁華的代名詞。明白了“塵”的本義,當我們登上北京或者上海的電視塔,
俯瞰整個都市,真的就是被這座城市中所有活動的物體所揚起的煙霧所籠罩,這
就是所謂的人間繁華。還有,我們的成語中有“風塵僕僕” “風塵碌碌”就更
是形容人們在行走奔跑中揚起的煙霧,表示人的勞苦奔波。而絕不是說,人滿臉
都是“小土”。通過這麼多例子,我們可以總結一下,繁體的“塵”所表現的是
群鹿奔跑之時煙霧飛揚動態景象,由這種景象,引發出中國人對人生,對社會的
無限感悟。這些詞語以及成語所表達的情感絕不是一個“小土尘”所能達到的。
因此,爲什麼說繁體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根,爲什麼說要想正真學好漢語,繁體字
必須學。道理也就在此。
下一回我們繼續來講一種動物,這種動物非常有意思,它是世間所有動物的
統稱。這就是“蟲”。
第十六回 普天之下聖人爲长長 百蟲之中春蠶爲甚
漢字并非純粹的語言符號,它早已超越了“符號”的層面。
————張北冥
這一回,我們來講和“蟲”有關的繁體漢字。
蟲(虫)
在中國文化中,“蟲”是對普天之下所有的動物(包括人)的通稱。單獨的
一個“虫”(讀 ‘悔’)《說文解字》:“虫,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
象其臥形。”本義是像一條蝮蛇盤臥的樣子。并不單獨使用,只作爲偏旁部首。
中國人以三爲多,故 而以三“虫”表示所有的動物。古人把天下所有的動物分
爲“羽”“毛”“甲”“鱗”“倮”五類。“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爲之長;
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 麟爲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爲之長;有鱗
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爲之長;倮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爲之長。”所以《水滸
傳》中老虎俗稱爲“大蟲”。是 指非常兇猛的毛蟲。而我們經常說的“懶
蟲”“糊涂蟲”這個“蟲”就指代人。還有我們所說的 “爬蟲”也是對以”匍
匐爬行爲主要運動方式”這類動物的通稱。而所謂的“昆蟲”它的本義是“種類
最多的動物”。“昆”的意思就是數量極多或體積龐大。因爲 “昆蟲”的確是
所有“蟲”中種類和數量最多的。繁體漢字當中,“虫”一般用作偏旁,表示“動
物”之意。
觸 (触)
形聲字,從“角”“蜀”聲。本義是用角抵觸。“蜀”這個字是會意字,它
是“葵中蠶也,從虫, 上目像蜀頭形,中像其身蜎蜎。”是指蛾,蝶的幼蟲。
上面的橫目表示頭,當然有人說就是“目”,因爲這些幼蟲的頭部後面大都有一
個像眼睛一樣的斑紋,用來嚇 唬天敵。中間的“勹”像其彎曲的身子,說明它
是一拱一拱的爬行。我們把四川稱爲“蜀”,正是因爲四川蠶絲製品比較發達,
古時也稱四川爲“蠶叢國”。李白 《蜀道難》:“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三國時期,吳國人也經常諷刺蜀漢人是蟲子,理由也就在此。獨(独),燭(烛),
濁(浊)等字也都是以“蜀”爲聲旁。
屬(属)
《說文解字》:“屬,連也。從尾,蜀聲。”要講清楚這個字,首先要弄懂
它上半部的是什麼意思。“屬”的上半部分是“尾”的變體。意思是像“尾”一
樣連在身 體體後。“蜀”是指毛毛蟲,因爲動物的尾巴也像毛毛蟲一樣。而且
許多毛蟲都有一個特點,就是領頭的毛蟲會分泌一種液體,後面的毛蟲就順着這
種液體連成一條 隊。有科學家將這種液體畫成一個圈,結果毛蟲們就繞着這個
圈一直打轉。所以“屬”要以“蜀”作爲聲旁,兼表意。簡單來說“屬”就表示
相連,連續的意思。引 申爲從屬。簡化後的“属”既不形聲,也不會意,完全
不明白意思。
蠶(蚕)
形聲兼會意字。下半部分的兩個虫讀“昆”,表示昆蟲。上半部分乍一看可
能覺得很複雜。可是有一個字大家一定認識,那就是《紅樓夢》中的“玉帶林中
掛,金簪雪裏埋。”這個“簪”字的下半部恰好和“蠶”的上半部是一樣的。所
以我們就先來解釋一下“朁”字。這個字上面是兩個“兂”,表示婦女的頭髮上
插兩根竹簽子,下半部的“日”表示頭部。由於簪子的一部分是插在頭髮裏的,
換句話說,簪子的一部分是藏在人的頭髮裏面的。故“朁”就引申爲潛藏的意思。
因此,帶“朁”的漢字都含有隱藏的意思。比如說“潛” (潜),這個字的聲
旁就是“朁”,就表示潛藏的意思。所以說,“蠶”這種動物在羽化爲蛾,蝶之
前要吐絲結繭的,要把自己藏在繭裏面,就表達了一種隱藏的意 思。所以要以
“朁”爲聲旁。有人說簡化的“蚕”造的好,可我實在看不出這個字好在那裏,
難道天上飛的蟲就是蠶?用這個字表示“蛾”倒還勉強說的過去。
繭(茧)
這個字表示一隻蟲字在吐絲做成一個囊狀物把自己包起來。很好理解。簡化
的是從原字中摳下來組合而成。有些人說,“草”中“虫”,如何理解?怎麼就
是“蠶繭”?
爾(尔)
象形字。 “爾”像蠶正在吐絲結繭,因為蠶剛吐絲時絲很少,所以看上去像
籬笆一樣,一格一格的。能透過它看見裏面的蠶。引申爲稀疏而明朗。後來借這
個字表示代詞,助詞。
蝦(虾)
這個字原本讀“蛤”音。《說文解字》:“蝦,蝦蟆也。從虫,叚聲。”本
義就是蛤蟆。是青蛙和蟾蜍的統稱。蛤蟆的背上有許多黑點,就好像瑕疵一樣,
因此從 “叚”。今天我們仍然能在很多書籍當中看到“蝦(虾)蟆”這個詞語。
就表示蛤蟆。後來“蝦”被借用來表示龍蝦之類的節肢動物,讀“瞎”音。
還有一個字的簡化和“蝦”有些類似,我們順便來說一說。
嚇(吓)
最早讀“賀”音,後來改爲“下”音。《說文解字》:“嚇,以口拒人謂之
嚇。”本義是怒斥,拒絕。引申為憤怒或威脅他人。“赫”《說文解字》:“赫,
火赤貌。從二赤。”本義就是火紅的樣子,引申為憤怒,威脅。“赫”曾今就是
“嚇”的通假字。就表示威嚇發怒。所以“嚇”要以“赫”爲聲旁。
有關“蟲”的話題我們就講到這裏。大家看,三個“虫”就是“蟲”。泛指
天下所以的動物。說明中國人以三爲多。下一回我們就來說說被簡化的繁體漢字
中的“三多”漢字。
第十七回 以三爲眾譬如參商 憑日作據形容東西
甲骨文,金文,小篆并非“漢字”,而是漢字的雛形。
————張北冥
上回說,中國人以“三”爲多。在繁體漢字當中還有很多漢字都體現了這一
特點。
轟(轰)
《說文解字》:“轟,群車聲也。從三車。”表示像很多車同時進行時發出
的聲音一樣巨大。簡化字仿照草書改造,完全無法表現出車輛奔馳時的轟鳴和壯
觀。
聶(聂)
《說文解字》:“聶,附耳私小語也。從三耳”。本義就是說悄悄話,由三
個耳會意。這個字非常形象,因爲說悄悄話時,言者要用兩只耳朵判斷自己的聲
音是不是 夠低且又能讓對方聽的見。而聽著往往用一耳朵湊近了去聽。因此,
上面的耳代表聽者,下面的雙耳代表言者。簡化字又改成了“又”,真不知道爲
什麼簡化字那麼 喜歡“又”字。
協(协)
《說文解字》:“協,眾之同和也。從劦,從十。”“十”是象形字。實際
上是一種標尺,上面有刻度。後借用來表示數字“十”。“劦”這個字我不說大
家都能明白——眾人拾柴火焰高嘛。整個一個“協” 就是說很多人(劦)在統
一的指揮之下(十)共同出力,勁往一處使。不知道大家學了這個字之後作何感
想。當大家在世界杯賽場上看見韓國,日本的觀眾們步調一 致,頑強不屈的吶
喊助威之時,心中有些不服更帶有三分慚愧。爲什麼我們中國人非要到大難臨頭
之時才想到“齊心協力”?看看簡化的“协”吧,簡直就是個人主 義,如何體
現所謂的“和諧社會”?很多時候,我們真的不需要講很多的大道理來灌輸什麼
思想道德,僅僅只需要把繁體字往上一擺,相信它的教化功能是非常強大 的,
它對人心靈的觸動是非常深刻的,能夠讓人發自內心的去感悟做人的哲理。很多
人都說繁體字是國粹,濃縮了中國文化的精華。以前總有人不服,說什麼繁體字
太深奧了,太難學了。請大家最後再看一眼繁體字“協”,想一想它所要傳達出
的“教育”意義,是不是非常直觀,非常易懂呢?
脅(胁)
與協相似。《說文解字》:“脅,兩膀也。從肉,劦聲。”本義是腋下至腰
兩臂所夾的部分。引申為脅迫,威脅。現代人仿照“協”將其簡化爲“胁”,既
不形聲也不會意。
參(参)
讀“申”音。本義是指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之一“參宿”。它由三顆星星組成。
“參”的上半部分就是形容三顆星星。“大”就是指人,“彡”是形容星星發出
的光 芒。因此“參”就是指一個人抬頭觀察“參宿”的三顆星星,引申爲“三
個”。還有一個字是“叄”(叁),就是由“參”分化出來的,作爲“三”的大
寫(注意, “叄”并非“三”的繁體字),專指“三個”。中國人對“三”這
個數字有特殊的感情,什麼都要湊成三才算完整。所以,拉來一個人湊成三,就
是我們常說的“參 加”之意。簡化字仿照行書改造爲“参”,只剩一顆星星,
意思就完全難以理解。
堯(尧)
形聲兼會意字。《說文解字》:“堯,高也。從垚在兀上,高遠也。”上部
的三個土組成的垚(讀 ‘遙’)就是一個象形字,表示高高堆起的土,下半部
的“兀”表示高遠的之意。但現代學者認為,許慎之說是引申義。“堯”的本義
是指燒制陶器的窑,與“陶” 是同源。由於它外形像一個土丘,故而引申為高
大的土堆。《夏書》:“陶丘有堯城,堯嘗所居,故堯號陶唐氏。”古代的聖人
“堯”被稱爲“陶唐氏”,是因爲他 居住在陶丘的堯城。可見“堯”確實和陶
器有關。簡化字是仿照草書改造的,又不按套路出牌,你不是嫌三個土太複雜嗎,
那你簡化成一個土不就得了嗎?哎,他老 人家非要簡化成“戈”,那位聖人“尧”
豈不是成了好戰分子了?所以簡化真是一個字——雷。
區(区)
原本讀“歐”音。《說文解字》:“區,踦區,藏匿也。從品在匚中。品,
重也。”本義是收藏隱匿。由“品”(很多物品)在“匚”(讀‘方’,表示一
個匣子) 中會意。後來讀“曲”音。由藏匿引申爲居住的地方和疆域範圍。所
謂“山區”就是說,很多事物(品)都聚集定居(匚)在山地。簡化後,意思就完
全不明晰了。
說道匚,我們順便來說一下櫃子。
櫃和柜
櫃和柜是完全不一樣的字。
“櫃”,形聲兼會意字。從“木”,“匱”聲。“櫃”原寫作“匱”,由匚(匣
子)和貴(珍貴物品)會意。表示“挾藏”之意。因此用木頭做的“匱”就是“櫃
子”。
“柜”是形聲字,讀作“舉”。是指一種樹的名字。和“櫃”是完全不同的字。
而且以“巨”爲聲旁的漢字一般都讀“巨”音,比如“距”,“拒”,“矩”等
等。
匯(汇)
《說文解字》:“匯,器也。從匚,淮聲。”本義就是櫃子,與“櫃”意思
相同,後專用來形容像河流一樣會合在一起。
“三多”繁體漢字我們就講這麼多。大家看,這些繁體漢字儘管筆畫多,但是非
常好理解,也非常容易記憶。可是簡化以後,完全走了樣,根本無法理解,只能
強行記憶。
到此爲止,和自然界中的動物有關的繁體漢字我們就全部結束了。下面我們
就看看自然界中的其它事物是如何在繁體漢字中體現的。今天先以自然界中的兩
大方位“東西”開頭。
東(东)
現在對這個“東”字有三種解釋。
第一種: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也是最容易理解的說法。《說文解字》“東,
動也。從木。官溥說‘從日在木中’。”傳統的觀點認爲“東”是由“日”和“木”
會意,所謂 “日在木中”意思是太陽正在順着樹木向上昇起,是一種動勢。《說
文解字》中還有兩個字:一個是“杲” (讀‘搞’),“杲,明也,從日在木
上。”意思是太陽已經升起,世界一片光明;還有一個是“杳” (讀‘咬’),
“杳,冥也,從日在木下。”意思是太陽已經落下,世界一片黑暗。所以我們就
知道什麼是“杳無音訊”了吧,就能很容易區分“杳”和“紛至沓來”的“沓”
之不同了。“沓”由“水”和“曰”會意,指人說話(曰)像流水(水)一樣滔
滔不絕,引申爲絡繹不絕。所以我再次強調,學漢字千萬要明白字形的含義,決
不可死記死學。回到“東”上。“日在木中”之“木”,古代傳說日出之處有棵
大樹名曰“扶桑”,太陽就是從扶桑樹昇起的。比方說《三國志通俗演義》最後
一回的最後部分有一篇古風,第一句就是“高祖提劍入咸陽,炎炎紅日昇扶桑”。
所以“日”從“木”中昇起的地方就是“東”方。
第二種:是現代一些文字專家通過對甲骨文的考證而提出的新說法。認爲“東”
像一個大袋子,上面用棍子穿着,是用來搬運物品的,也全新解釋了《說文解字》
中“東,動也。”這句話。後來借搬運的意思表示運動的方向——東方。
第三種:也是現代一些文字專家通過對甲骨文的考證而提出的新說法,只是
他們認爲“東”是用竹子編成的籠子,可以籠火,類似燈籠。而且“東”是“燈
籠”的合音。點燃的”燈籠”這個“東東”,很像早晨的太陽可以給人帶來光明。
所以引申爲早晨太陽昇起的地方——東方。
一般我們仍多采用《說文解字》的說法,畢竟古人并沒有留下一部完整的甲
骨文演化書籍,或甲骨文版的《說文解字》。何況文字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很多
字的含義 也是會發生變化的。甲骨文中的那個符號是否就完全等同於“東”這
個字,還有待考證。當然無論這三種解釋哪一種對,都離不開“東”的基本字形。
簡化的“东” 仿照漢代草書改造,上述任何一種解釋無法表達。最關鍵的是,
簡化字“东”和“车”由於無法從字形來加以區別,使得我們可憐的小學生們大
爲頭疼,經常搞混。
車(车)
象形字。繁體字的“車”你既可以說它是中間是車輪子,上下是車軸,也可
以解釋爲中間是車廂,上下是車輪(俯瞰的形狀)。非常簡單。很容易和“東”
區分。包括“運”(运)字也含有“車”的意思,因爲運輸必須要用車嘛,真不
明白爲什麼簡化字要改爲“云”,簡直是匪夷所思。
說完了東,我們來說“西”。《說文解字》:“西,鳥在巢上,象形。日在
西方而栖,故以爲東西之西。”許慎認爲“西” 就是鳥巢。太陽落山以後,鳥
兒都要紛紛回巢休息。因此和“東”相配合,引申爲太陽落山的地方,即“西方”。
但是,現代專家根據古文字認爲“西”實際上是指 竹筐子,“東”也是指竹筐
子。這就我們常說的“東西”,表示物品之意。當然,由於鳥巢也像竹框子的形
狀,所以許慎的說法也并非完全沒道理。總之,“西”就 是指竹筐子,竹簍子。
第十五回我們講到“洒”讀作“洗”,就是指在竹筐子裏洗衣服。并不是“灑水”
的“灑”。
鹵(卤)
指示字。現代專家認爲“鹵”是在“西”(變體)中加上四點。因爲古人制
鹽是在竹樓中提煉,剩下的黑色液體就是我們常說的鹵水,可以用來點豆腐。你
看,學了繁體字可以使我們瞭解到多少生活常識啊。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卤”
是“西”的變體,表示竹筐子,怎麼就是“滷水”呢?無法理解。
明白了什麼是“鹵”,“鹽”就非常好理解了。
鹽(盐)
形聲字,從鹵,監聲。簡化爲“土”,“卜”。完全無法解釋。知道了“鹽”,
“鹹”也就非常好理解了。
鹹和咸
這兩個字是完全不同的。
鹹,形聲字。從鹵,咸聲。表示鹽很多,味道鹹。
咸,會意字。由“口”(表示大聲吶喊)和“戌”(武器)會意。意思是戰士們
手持武器,一起高聲呼喊,是“喊”的早期寫法。引申爲都,全部之意思。這個
“咸”字在古文中很常見。比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這個“咸”就是“全
部”的意思。由於簡化字濫混用,使很多學生都深受其害,特別討厭學古文。
這一回就到這裏,下一回我們繼續來說繁體字中的自然萬物,從“水”說起。
第十八回 曾觀滄海豈見流水 除卻巫山焉知雲雨
百家講壇越來越冷了,國學卻越來越熱;國學越來越熱,繁體漢字必然越來越被
中國人所重視,因爲它是國學的根基。我也是一個八零後,是被長輩們認爲最不
懂得珍惜傳統文化的一代人。既然連我們都開始重視繁體字了,國人還有什麼理
由不重視繁體字呢?
————張北冥
本回是有關自然界萬物繁體字最後一回。首先我們來說說“水”。在講之
前,我們想問問大家,漢字當中有兩個偏旁“冫”和“氵”。它們究竟有何區別
呢?如果大家按照簡化字來學,根本無法區分。所以我們必須通過繁體字來理解。
“氵”是由“水”演變而來的偏旁,就表示“水”。所有以“氵”爲偏旁的繁體
漢字都和水有關。比如“江河湖海洋”。
“冫”大家以後一定不要按照簡化字把它讀作“兩點水”,這是誤人子弟。“冫”
應該讀作“冰”。它在金文當中寫作“:”,楷書中寫作“仌”,像冰上面的花
紋。以“冫”爲偏旁的繁體漢字都和結冰或者凝固有關。比如“凝凍凋冷冰”。
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再來區分“冶”和“治”就非常簡單了。“冶”是指
把融化的金屬凝固成型,所以要以“冫”爲偏旁;“治”表示治理洪水,所以要
以“氵”爲偏旁。可是簡化字偏偏把這個非常簡單好記的規律給糟蹋了,很多漢
字明明表示流水,以“氵”爲偏旁,他卻非要改成“冫”,把它凍上了,混亂不
堪。
沖(冲)
《說文解字》:“沖,涌搖也,從水,中。”它的本義是指水的湧動。所以
要以“氵”偏旁,而不能以“冫”爲偏旁。水都凍成冰了,焉能湧動?
決(决)
《說文解字》:“決,行流也。從水,從夬。”由“氵”和“夬”(缺口)
會意,表示開鑿出一個缺口,使水流走。因此要以“氵”爲偏旁。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大家可以翻翻字典,看一看究竟有那些明明表示“水”
的漢字被我們現在亂簡化成“冫”。
再來說說其它帶“氵”的漢字。
滅(灭)
會意字。本寫作“烕”,由“戌”,“火”會意。意思是用戌(器械)打滅
火。後來又加了“氵”加以強調,表示熄滅火。簡化的現代人改造。是截取中間
的一小部分。
涇(泾)
這個字的關鍵是右半部“巠”。《說文解字》:“水脈也。從川在一下;一,
地也。壬省聲。一曰,‘水冥巠也’。”本義是象血脈一樣分佈的流水。由“川”
在“一”(地面)下會意。另一說法是,“巠”像水流滾滾而流的樣子。所以很
多漢字比如“經”“涇”“脛”等字都以“巠”爲聲旁。
還有一些字也帶“水”,不過這是天上的水,那就是“雨”。
雲和云
這兩字代表的意義是不一樣的。《說文解字》:“雲,山川氣也。從雨,云。
云,像雲回轉之形。云,古文省雨。”“雲”是山川之氣,是天上的水珠。本來
今天簡化的“云” 最早是象形字,是描繪雲的外形。但後來爲了表明雲是由小
水珠形成,故而加了雨,成了會意字,與“雪”“霧”等是同一類字。表示它們
都是由山川之中的水珠形 成。後人將這個“云”字繁化爲“雲”,表明人類對
自然界的認識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而“云”則被借代用來表示說話,比如“人
云亦云”。
電(电)
《說文解字》:“電,陰陽激燿也。從雨,從申。”本義是指暴雨時由陰陽
二氣衝擊而飛濺出來的光耀。所以雨字頭去不得。
靈(灵)
形聲兼會意字。從巫,霝聲。表示靈巫。“霝”就是下雨。本義是巫師用玉
來請老天降雨。所以凡是帶“靈”的詞語,都和鬼神有關,比如精靈,幽靈,靈
驗。簡化字“灵”是另外一個字。《廣韻》:“灵,小熱也。”本義是溫度低。
表示一隻“ヨ”(手)可以放在火上,說明溫度很低,不燙手。
我們再來看看其它的一些和自然界有關的繁體漢字。
氣(气)
按道理說,這個“气”字就是指雲氣的形狀。而“氣”本義是指贈送柴米,
後來被人借用來形容“雲氣”。
棗(枣)
《說文解字》:“棗,棗木也。從重朿”本意爲棗樹,由兩個朿(讀 ‘刺’)
會意。形容棗樹一串串刺狀的枝條。中國古典小說中經常會出現一種兵器叫做
“棗木槊”,比如《水滸傳》中的“百勝將韓滔”就是用棗木槊爲兵器。其實 這
種兵器有點象狼牙棍,是一種前端帶鐵刺的長桿兵器,就好像棗樹的枝條一樣。
簡化後的“枣”恐怕就無法體現棗樹的特徵了。
喬(乔)
《說文解字》:“喬,高而曲也。從夭,從高省。”由“夭”和“高”組合
而成。“夭”的本義意是彎曲,“高”就是高大。組合起來就是高大而且上部彎
曲植物。所謂“喬木”就是這樣來的。所以不能把喬字的下半部省了,如果不高
大,還能叫喬木嗎?簡化字是仿照草書改造。
到此,和自然界萬物有關的繁體漢字我們就講完了。下一回我們從自然界走
進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看一看日常用品是如何濃縮在繁體字當中的。
第十九回 歃血爲盟一言九鼎 殺身成仁大義凌然
繁體楷書是中國各種字體中的集大成者。
————張北冥
本回我們從自然界走進人類的社會生活,說說繁體漢字中的日常用品。今天
我們先來說說器皿。因爲器皿是大家最常用的生活用具之一了,我們的鍋碗瓢盆,
都是器皿。
盧(卢)
形聲兼會意字。本義是火爐,引申爲盛飯的器皿。因此它以“皿”爲形旁,
上半部分是聲旁。簡化字就完全無法理解了。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户”并不
是“盧”的簡化字,繁體字中“户”就寫作“户”。因爲廬山的“廬”被我們簡
化成“庐”,所以有不少人就認爲“盧”就簡化成了“户”。這再次說明了簡化
字的確是毫無規律性和科學性。所以以帶“盧”漢字大都與器皿有關。比如火爐
的“爐”。
蓋(盖)
會意字。由“艸”,“盍”(讀‘合’)會意。“盍”在簡化字中是有的,
并沒有被簡化。“盍”的意思就是指器皿的蓋子,引申爲物體的覆蓋物。“蓋”
的本義是指蓋房子時鋪在房頂上的茅草,也引申為物體的覆蓋物。
寧(宁)
會意字。由“宁”,“皿”,“心”會意。“宁”(讀‘住’)由“丁”和
“宀”會意,是指堆積物品的一種器具實際上就等同於“貯”(贮)。加上“皿”,
表示在屋子裏存放有大量食物,這樣就能安寧。因此再加上“心”強調內心的安
寧。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完全不着調。
醞(酝)
形聲字。從酉,昷(温)聲。本義就是釀酒。但是“醞”和“釀”兩個字側
重有所不同。“釀”,側重製作酒,而“醞”側重把造好的酒放進地窖儲存使其
味道更好。因此用“皿”。許多以“昷”爲聲旁的字都與器皿有關,如溫,鎾,
揾。
下面我們主要來說說和“祭祀”有關的漢字,因爲古代祭祀之時必然會用到
各式各樣的器皿。
齋(斋)
形聲兼會意字。《說文解字》:“齋,戒潔也。從示,齊省聲。”由“齊”
和“示”會意。本義就是齋戒,古人在祭祀或重大典禮之前要戒酒,戒葷,獨居,
沐浴更衣。以表示虔誠之心。“齊” (齐),《說文解字》:“齊,禾麥吐穗
上平也,象形。本義是指很多麥子吐出的穗高高低低的,上下都比較平整,繁體
字“齊”中間的“刀,丫,氏”都是象徵麥 穗高高低低起伏錯落的樣子,加上
一個“〦”表示平整之意。我們知道,祭祀往往需要用大量的穀物表示尊重之意,
同時“齊”也含有整齊,整潔之意。“齋”簡化 爲“斋”如何解釋?
獻(献)
《說文解字》:“獻,宗廟犬名羹獻。犬肥者以獻之。”本義是祭祀時用的
狗肉。“鬲”是象形字,本義是指煮肉的鼎器。早期的“獻”就寫作一個“鬲”
右邊加一個犬。金文在“鬲”上加“虍”表聲旁。簡化字改“鬲”爲“南”,你
要實在想簡化把“虍”去掉不就行了嗎,爲什麼要改爲“南”呢?總不會是說鍋
裏的小狗在“南無阿彌陀佛”吧。所以說簡化字有時候真是太搞笑了。
既然祭祀的時候,免不了要殺生,要把一些動物當作祭品。那我們就不得不
提到“義”。
義(义)
現代專家認爲,“義”和“羲”相同,都是和祭祀有關“義”是由“我”和
“羊”會意。這個字的關鍵就是“我”。“我” 的本義是一種刑具,用來屠宰
牛羊。請注意,“我”的右半邊是“戈”,左半部分是形容這種“戈”上有很多
鋸齒。後來借用作指第一人稱代詞。總之,“我”的本 義是一種帶鋸齒的刀具,
人們用“我”來殺牛羊用於祭祀,表示對神的尊重。所以“義”就包含有“死
亡”“犧牲”“殺害”之意。明白了這個意思,我相信大家就 能很容易體會出
“捨身取義”的含義了吧。爲什麼我們形容革命烈士不怕犧牲要用“大義凌然”
呢?爲什麼關公被稱爲“義”的化身呢?可見學會了繁體字,對我們 掌握更多
的詞語成語有多麼重要的意義啊。簡化的“义”和艾,刈,乂是一類,表示割草,
與“天下大義”之“義”毫無關係。
犧(牺)
學會了繁體字“義”,繁體字“犧” 也就非常簡單易懂了。《說文解字》:
“犧,宗廟之牲也。從牛,羲聲。”本義就是供宗廟祭祀用的牲畜。“羲”是形
聲字,它和“義”的意思是一樣的,只是在 “義”字的基礎上加了一個“兮”
發聲旁。因此羲,義,犧都與祭祀有關。而“牺”是現代人改造的,就無法解釋
了。難道是形容革命烈士犧牲之後頭朝西方?
將(将)
繁體字“將”的右邊部分是“爿”(讀‘盤’)。這個“爿”和 “片”相同,
表示把“木”從中間一分兩半。左半部就是“爿”,右半部就是“片”。本義是
被分開的木頭。比如“鼎”,就是如此。下面的“爿”和“片”表示鼎的底座。
而“將”(讀作‘江’)的本義是用手(寸)從鼎中(爿)取出肉(月)奉獻祭
享。所以“將”最初是動詞,本義是奉獻,引申爲拿。我們學過文言文的同學都
知道“將”表示拿,但都不明白爲什麼,還是死記下來的。因此我們通過繁體字,
就很容易解釋清楚這個道理了。簡化字是仿照草書改造的,不但把“爿”改掉了,
還把“月”(肉)改爲了“夕”,這就完全無法解釋了。
不過有人會問,“大將”,“將領”的“將” (讀作‘降’)爲什麼也是這個
字呢?因爲漢語中的動詞往往意思很豐富,比方說現在很流行的“忽悠”,它本
來表示“紅旗飄飄”,誰知趙本山在春晚這麼一“忽悠”,大家也就跟着被“忽
悠”,只知道它等同於“騙人”,而逐漸忘記了它的本義。由於“將”本義是
“拿”,故而引申義很多。其中一個引申出來的意思就是帶領別人,也就含有“拿
人”之意。由這個意思就引申出“將領”,“將帥”這些詞彙。
獎 蔣 獎 蔣 漿 醬 槳 狀 裝 莊壯妝等字都含有“爿”。
本回和器皿有關的繁體漢字就講到這裏,下一回我們來說繁體漢字中所暗藏
的“武器”。
第二十回 成霸業焉用上下戈 擁天下何必卯金刀
繁體漢字是國學的根基,希望能有更多喜愛國學的人士能夠弘揚繁體漢
字。 ——張北冥
本回我們主要來學習繁體漢字中的“武器類”。
首先我們要講一個字,它就是“殳”。“又”我們已經反復講過,表示人的
手。上半部分的“几” 就像小木棒前端帶棱角的圓頭。原始人在一個木棍前面
綁上一個小石頭,既可以投擲,又可以搏鬥。很多歷史學家認爲這種小棒子可能
就是中國長桿兵器的鼻祖。後 來的長槍,長矛等武器都是仿照這種小棒子的摸
樣改造昇級而成的。所以,如果你看到一個漢字(繁體)中含有“殳”,往往就
和“用棒子敲打”或“用武器拼殺”這些意思有關。
殺(杀)
《說文解字》:“殺,戮也,從殳,杀聲。“杀”被我們用作簡化字,實際上,
它的本義是指被殺死的野獸掛起來的形狀。顯然,這個“杀”從字形上是很費解
的,因此到了篆文當中加“殳”寫作“殺”,表示用棍棒將某物致死。成了一個
動詞。
擊(击)
由“車”,“口”,“殳”,“手”會意。“車”,“口”組合表示車軸的
最頂端。整個一個“擊”字就是形容士兵手持“殳”駕馭戰車。兩軍交戰之時,
雙方的車輪和兵器相碰撞。引申爲碰撞,衝撞。
聲(声)
《說文解字》:“聲,音也,從耳,殸聲。”要想聽見聲音,耳不能沒有。
今天簡化的“声”實際上是指古代的一種樂器——磬,它發出的聲音最入耳。
加上一個殳,表示用小棒子敲打石磬,發出的音樂傳入人耳,這就是“聲音”。
發(发)
“發”的上半部分像人的兩隻手。整個一個字的意思是用手射箭,投擲“殳”,
引申爲投擲出去。發達,發射,發表等詞語都從“發”。而像撥(拨),廢(废)
等字也是同樣的道理。
但是“髪”(发)是另外一個字,和“發”(发)完全不同,絕對不能仿照草書
將二者合并簡化。我們曾在第十一回講過,“髟”表示人的毛髮,因此這個“髪”
只能表示頭髮,毛髮。他和“鬚”(须)“鬍”(胡)“髯” “髻”等字是同
一類字。
還有兩個字也是完全不同的。
穀 谷
“谷”是會意字。《說文解字》:“谷,泉出通川爲谷,從水半見,出於口。”
本義就是從山澗中流出的泉水,引申爲山谷,峽谷。
“穀” 是形聲兼會意字。《說文解字》:“穀,續也,百穀之總名。從禾,殼
聲。”本義是指穀子,稻穀,五穀。因爲穀物本爲禾苗之果實,所以有一個“禾”
字。而所有 的穀子外面都包有外殼。所以再加上一個“殼”(壳)字。正所謂
“榖必有桴甲,此以形聲包會意也。”那麼我們就有必要解釋一下繁體字
“殼”。
殼(壳)
會意字。我們解釋這個字應該把它讀作“俏”。因爲這個字與“敲”在讀音
以及字義上有聯系。“殼”的左半邊“壳”被我們當作簡化字。實際上這個字是
由“南”演變而來的。“南”是象形字,本義是指古代一種像鐘一樣的樂器。繁
體字“殼”右邊的“殳”表示人用一個小棒子敲打壳(南), 如果它能發出像
南一樣清脆的“咚咚”聲,說明它是空心的,這種東西我們就稱之爲“殼”。引
申爲物體表面的較硬外皮。比如蛋殼,紙殼,甲殼。大家也可以去敲 一下這些
物體,看看是不是會發出清脆的“咚咚”聲。當然,前提是保證物體里面是空的。
這說明古人對生活的觀察是很仔細的。
醫(医)
首先我們要解釋,今天簡化的“医”和醫生,醫療一點關係都沒有。《說文
解字》:“医,盛弓弩矢器也。從匚(讀‘方’),從矢。”它是由“匚”和“失”
會意。本義是裝在箭桶裡的箭。而“醫”的下半部分是“酉”(酒缸子),表示
八月。這時黍(五穀之一)已成熟,可以用來釀酒,因此“酉”通“酒”。而“酒”
被稱爲“百藥之長”,可以治療很多疾病,比如酒精是大家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
藥,我們甚至在緊急情況下直接用“五糧液”來消毒。“殹”和“酉”共同構成
了“醫”。意思是用“酉”來治療箭傷,所以今天很多醫院喜歡使用繁體的“醫”
字,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爲從這個字中就深刻反映了人們是怎樣“醫療”的。簡
化的“医”只摳掉中間表示箭矢的一小部分,盡失其意。
說完了“殳”,我們再看看繁體漢字當中其它一些表示武器的字符。先看
“刂”,它就是“刀”的變體,表示刀劍。
劉(刘)
會意字,由卯,金,刀會意。卯是象形字,《說文解字》:“卯,冒也,二
月萬物冒地而出,像開門之形。”所以農曆二月被稱爲“卯”。但是“卯”的本
義就是用刀把東西從中間破開,引申爲破土而出。金和刂自然都象徵兵器了。因
此“劉” 的本義說好聽點,就是指戰功赫赫,威服四海。要說不好聽點就是一
個字——殺。正因爲如此,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受避諱之嫌,萬萬不敢收
錄。不過歷史上到 有這麼一件令人無奈的事情。話說東漢末年,有個人向曹操
告密,說孔融曾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我們皇帝的姓
氏,這孔文舉顯然是想造 反。不過即使孔融真說了此話,他肯定不是想造反。
因該是說有天下者,何必依靠戰爭和屠殺,因爲當時就是群雄割據,戰亂頻繁嘛。
可惜,曹操才不管這麼多,找 到把柄自然不會放過他早就想除掉的孔文舉,終
於斬之而後快。
劇(剧)
《說文解字》:“劇,務也。從力,豦聲。”本義是用力過分,十分緊張。
“豦”是會意字,由“虎”,和“豕”會意。本義是猛虎和野豬搏鬥,表示非常
緊張激 烈。引申爲劇烈。由劇烈逐漸引申爲劇烈運動,也就是活動,玩耍,做
遊戲,惡作劇。進而引申爲戲劇表演。可是由於“力”和“刀”很像,結果在漢
字流傳的過程 中,“力”就訛爲了“刀”,所以就寫作“劇”。當然意思變化
不是很大,最核心的“豦”仍然保留。簡化字“剧”是現代人改造,完全無法理
解了。
還有一種武器是“戈”。這個字我們以前多次提到,這裏就不細講了。
戔(戋)
會意字,由兩個“戈”相互拼殺會意,本義是殘害。棧(棧),賤(贱)等
字都是以“戔”爲聲旁。
戲(戏)
形聲兼會意字。本義是一些人身穿虎皮(虍),手持武器(戈)在戰鼓(豆)
下經行决鬥表演。引申爲戲劇表演。
懺(忏)
《說文解字》中無此字。是外來詞,由梵文音義而來。《廣韻》:“懺,自
臣悔也。”本義是悔罪祈福,與殺人有關。那麼這個“懺”字的右半部分是由
“戈” “人”“韭”會意,形容像割韭菜一樣殺人不眨眼。所以殲(歼)也是
以此爲偏旁,就充分體現了“殺人如麻”的味道。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表意不
明。
纖和縴(纤)
這兩個字也是不同的
纖(讀‘先’音)《說文解字》:“纖,細也。”本義是細小,像割下的韭菜一
樣細小之物。比如纖維,纖瘦。
縴 (讀‘欠’音)《正字通》:“縴,挽船索也。”由“糸”和“牽”(牵)
會意,指拉船用的繩索。比如縴夫,縴繩。
簡化字皆爲現代人改造合并。
其它一些表示武器的字符。
鬥和斗
兩個完全不同的字。
鬥爲會意字。就好像兩個士兵手持兵器對峙的樣子。表示戰鬥,打鬥。
斗是象形字,表示容積單位。《說文解字》:“斗,十升也。象形,有柄。”也
是一種器具。像古代舀酒用的勺子。十升爲一斗。與戰鬥的鬥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所以斛,料,斟這些字都是以“斗”作爲形旁。
務(务)
形聲兼會意字。從力,敄聲。本義爲勉勵去做某事。敄也是會意字,由手,
矛會意,本義是手持長矛激勵士氣。二者相組合,就表示勉勵。引申爲任務,務
必之意。簡化字省掉了矛,試問,兵器都沒了,如何去激勵士兵的士氣?
有關兵器的話題我們就說到這裏,或許本回充滿了太多武器的冰冷無情。中
國文化很注重“剛柔相濟”,下一回我們來說說“柔”的漢字,這類漢字都帶有
一個“糸”字。那麼“糸”又是何物呢?請看下回。
第二十一回 牽牛織女離恨兩天 張生崔媛姻緣一線
高麗人對漢字的熱情令人感動,國人對漢字的遺忘確令人無
奈。 ——張北冥
本回我們來討論一下和“糸”有關的繁體漢字。
糸(讀‘密’)像一束絲的樣子。關鍵在下面的三點,表示麻繩編好之後末
端留出的頭緒,所謂千思(絲)萬緒正是此意。所以帶“糸”的漢字往往和繩子
有關。比如“絲”(丝)。
斷(断)
會意字, 本義是截斷。“斤”我們在很早以前講過,是一個指示字,表示用
一個小斧頭砍東西。故“斷”就是形容用斧把兩條絲線截斷。簡化後改為米,是
在費解。同樣的道理,“繼”(斷)是“斷”的反義詞。字形也與“斷”相似。
就是把“斤”去掉,換成“糸”。這樣就又重新連接上了。
幾和几
兩個完全不同的字。我們先說“几”
“几”(讀‘基’音)是象形字。《說文解字》:“几,踞几也。象形。”本義
是指供人休息用的小桌子,小凳子。現在專指茶几。繁體字中所有代“几”的字,
都與坐有關。如凳,處等等。
“幾” (讀‘戟’音)是會意字。《說文解字》:“幾,微也,殆也。從絲,
從戍。戍,兵守也。絲而兵守者危也。”它是由“絲”和“戍”構成,“戍”的
意思是士兵手 持武器把守邊疆;“絲”表示士兵要時刻小心去發現細微的可疑
跡象,表示有危機感。由此“幾”便引申為細微,少,幾個之類的意思。
機和机
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字。
“機”和“幾”同理。表示機會,機運。
“机”是一種樹的名字。机樹。與“機”完全不是一回事。
關(关)
会意兼形聲字。《說文解字》:“關,以木横持门户也。”中间的部分像帶
有繩索的门栓,可以使大門關閉。同時也是聲旁。
聯(联)
會意字。是指用繩子在人耳上穿洞,掛耳墜。引申爲連接,聯繫。
孫(孙)
會意字,由子,系會意。《說文解字》:“孫,子之子曰孫。從子從系。系,
續也。”本義是兒子的兒子,也就是孫子。“系”的下半部是“糸”,表示像絲
線一樣 連續不斷,引申為後代。但是徐中舒先生在《甲古文字典》中解釋為,
“孫”字與古人祭祖有關,古人祭祖會用結繩來記錄家族的延續。“系”體現的
就是人類一代 代延續之意。所以系字不能改為小。難道小子就是你的孫子,他
和你有血緣關系嗎?另外簡化字“孙”是模仿草書改造而成的。
帶(带)
會意字。繁體與簡體的主要區別就是上半部分。《說文解字》:“帶,紳也。
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從巾。”因此繁體字上半部分的就好像綁帶字時系成的
環結。簡化字仿照草書改造,把中間的結斷開了。
牽(牵)
形聲兼會意字,由玄(繩索),冖(拉引),牛會意。本義是用繩子拉一頭
牛向前走。簡化字是仿照行草書改造。變爲“大牛”就完全無法解釋了。
濕(湿)
會意字。由“日”,“氵”,“絲”會意。本義就是在太陽下晾曬兩把受潮
的絲,因為絲還在滴水,所以就是“濕”。
顯(显)
會意字。與濕同理。由日,絲,頁(頭)會意。意思是人在太陽下,可以很
明顯的看到絲線潮濕的樣子。後引申爲明顯。
潔和洁
兩個完全不同的字。
“潔”是形聲兼會意字。從氵,絜聲。也是會意字,本意是乾淨整齊。“氵”主
要是強調水的潔凈。而“絜”是指人們編麻繩時一定要把麻繩的頭緒用刀割(丯)
整齊,使它不會鬆散,引申為整齊,整潔。而且,潔最早就寫作“絜”。後來爲
了強調,又加上了氵。
“洁”(讀‘吉’)音。是形聲字。它是指一條河流的名字,洁水。和表示乾淨
整潔的“潔”完全不同,不可混用。
雞(鸡)
會意兼形聲字。從隹,奚聲。“奚”是會意字,是指用手拿住一條繩子拴住
東西。合起來就指用繩字拴住一種鳥(隹)并且飼養它,這種鳥就被稱作“雞”。
反映了 古人馴化野雞的過程。簡化字改為“又”,“又”表示手,難道天天用
手拿住雞不成?再說,手中拿着一隻鳥,不就成了“隻”(隻的意思就是手中之
鳥)了嗎?
戀(恋)
上半部分,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爲:“亂也。一曰,治也;一曰,
不絕也;從言絲。”這個字有三種意思。一,語言紊亂。二,治理。三,連續不
斷。而所謂“戀愛”之“戀”就充分體現了上述所講的所有意思。簡化以後,既
不形聲也不會意,無法理解了。
麼(么)
形聲兼會意字。由“幺”和“麻”會意。本義是形容像細小的麻繩一樣微小
之事物。後用作語氣詞和後綴。什麼,幹嘛等等。也暗含有微不足道之意味。我
們重點來 說說“幺”《說文解字》:“幺,小也。像子初生之形。”本義是小
兒子。甲骨文中的“幺”像數字“8”,許慎認爲是指嬰兒剛出生的樣子。但是
朱駿聲《通訓定 聲》的說法是,“幺”是“糸”的一小半,表示它比絲還要細
小。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也說“幺”是“糸”的初文。“許書之“幺”乃由
“糸”之古文。”因此 這種解釋就和“麼”匹配了。我們今天簡化的“么”實
際上是指“幺”,而非“麼”。
有關帶“糸”的繁體漢字,我們就講到這裏。至此,“人體”“自然”“器
物”三大類會意字就全部結束。下一回,我們將把剩餘的若干會意字進行整理和
講解。
第二十二回 會意漢字整合收尾 繁體中文仍未停息
漢字的基本功能是表意,必須由其字形而知其字
義。 ——張北冥
本回是會意字部分的最後一回。我們來梳理一下其它的會意字。
師(师)
會意字。它最早用於軍事。軍師旅團營。本義是駐軍。甲骨文當中,分別用
“師”的左右部分來表示。左邊的部分有解釋爲弓箭,也有解釋爲軍隊中的節杖
或軍旗。 總之都是表示軍隊的意思。右半部分的币(并非‘幣’的簡化字)是
倒“之”。表示軍隊駐扎。金文將二者合二爲一寫作“師”。後來引申為許多人
聚集在一處,表 示眾多之意。比如“興師動眾”;眾多人口聚集的城市就被稱
爲京師。而眾人之中最優秀的人,大家都聽從他的指揮和領導,這個人就被人們
奉爲“師”,相當於指 揮官,師長。進而引申爲師傅,教師,老師。簡化字仿
照草書改造,其意不明。
帥(帅)
形聲兼會意字。左半部分像人的兩只手。“帥”就是形容用手把絲巾展開佩
戴上去。由於兩隻手之形狀和剛才我們所講的表示弓弩之形有些類似,所以到了
篆文中就寫作“帥”。簡化字按照草書仿照“师”簡化爲“帅”,顯然是不解其
意。
極(极)
形聲兼會意字,與“亟”意思接近。是“亟”加“木”的分化字。《說文解
字》:“亟,敏疾也,從人,從口,從又,從二。二,天地也。”在中國漢字中,
“一” 表示土地,“二”表示天地。當然,“二”在這裏并不真的指天地。它
實際上是形容山洞或隧道的上下壁。中間夾着一個人。因爲此人被夾住而無法脫
身,故而大聲 呼救(口),用手掙扎(又)。因此“亟”的本義就是緊急,緊
迫。“亟待解決”一詞正是此意。“極”是“亟”的分化字。本義是房屋的脊樑,
含有極限之意。故 以“亟”爲聲旁。簡化字簡化爲“极”,是不可取的。因爲
在繁體字當中,有一類字都含有“及”。比如“級”(级)“汲”等等。《說文
解字》:“及,逮也。從 又,從人。”是由“又”(變體)和“人”組合而成。
表示用手逮捕人。引申爲達到,涉及,聯繫。所以我們看,帶“及”的漢字往往
都和這些意思有關。因此 “極”不能簡化爲“极”。
勝和胜
兩個完全不一樣的字。
“勝”是形聲字。《說文解字》:“勝,任也。從力,朕聲。”由“朕”和
“力”組成。本義是有能力擔當,勝任之意引申爲勝利。因爲“朕”的本義是指
一個人用 手成船槳,後借用來表示自己。屈原《楚辭》中“回朕車以復路兮”
中的“朕”就是指“我”。秦始皇以後,逐漸成爲皇帝的專稱。
簡化字“胜”與“腥”的意思相同。《說文解字》:“胜,犬膏臭也。一曰不(孰)
熟也。從肉,生聲。”本義是指肉的臭腥味。怎麼能和勝利扯上關係呢?
芻(刍)
會意字。《說文解字》:“芻,刈草也。像包束草之形。”按許慎之說,芻
是形容把割下來的草打包成捆。。“勹”代表包裹,裏面的“艸”表示草。一目
了然。在 生物學中,我們把牛,羊稱為“反芻”動物,就是因為這類動物胃裏
儲存有大量的草沒有消化,然后從胃中反倒口中不斷咀嚼,直到消化爲止。簡化
後的“刍”顯然 難以理解。
倉(仓)
會意字。《說文解字》:“倉,穀藏也。倉黃取而藏之。故謂之倉。從食省,
口像倉形。”本義是儲存糧食的地方。與“食”相近。將“食”下面改為“口”
(屋子),意思是把糧食儲存到“口”中。
齒(齿)
會意兼形聲字,發“止” 聲。下半部分是會意,像一張大口里的上下牙,簡化
後的“齿”仿照草書改造,就無法表現其意了。
鑿(凿)
會意字。本義是用金,殳在物體上穿洞。簡化只選取了一部分,不及原字明
晰。
畝(亩)
會意字。這個字經歷多次變化,最終多以“畝”爲正體。本義是田埂,就是
水田四周高出的部分,可供人行走。“久”表示堅硬,不變之意。引申爲單位面
積。
壽(寿)
會意兼形聲字。本義是形容老人臉上的皺紋像用釘耙耕田後留下的紋路一樣,
表明年歲很高。加“又”“口”表聲旁。後改“又”爲“寸”,其意不變。
鄉(乡)
與“卿”屬於同一類字。“乡”和“阝”在篆文,金文中是用兩個小人來表
示。中間的部分與“食”類似,表示盛放食物的器皿。整個一個“鄉”字就是形
容兩個人 坐在一起喝酒吃飯,也就是“老鄉”。由於古文中的人形與“邑”(阝)
接近,遂篆文改人爲“邑”(阝)。《說文解字》就解釋爲“兩國相對”。後用
這“鄉”字 表示行政區規劃單位。鄉下,鄉村。簡化的“乡”是現代人改造,
表意不明。
響(响)
形聲兼會意字,從音,鄉聲。因爲“鄉”的本義是兩人面對面吃飯交談。所以“響”
的本義是兩人對話交談。響應(响应)一詞就就由此而來。後泛指說話,以及聲
音大等意思。
傭(佣)
形聲兼會意字。原寫作“庸”,後加“亻”寫作“傭”以區分。本義是公平,
均等。引申為雇傭,因為你要雇傭別人,就必須付與之相等的金錢作為勞酬。“庸”
是 會意字,最初的意思是指一種樂器,就是鐘。後來引申出很多意思。(一)
由用“庸”來演奏引伸出使用之意,比如“毋庸置疑”,就是“不用質疑”。(二)
由 “庸”是人們常用之物引伸出平凡之意。(三)由平凡引申爲平等,平均之
意。
樂(乐)
下半部的“木”就像放置鐘鼓的木架子。上半部像鼓和鼙(古代的一種小鼓)。
也有專家認為“樂”就是指在木架子上放有絲竹樂器。簡化字仿照漢代草書改造,
不可理解。
鬱郁
“鬱”和“郁”本爲兩個完全不同的字。
“鬱”是會意字,用作鬱鬱蔥蔥,鬱悶。本義是形容草木茂盛之狀。
“郁”是形聲字,是指一個地名,位於今天陜西省境內。和“鬱”完全不是一回
事。
解釋了這麼多繁體會意字之後,我還是要重申。繁體字并非完美無缺,簡化字也
并非一錢不值。我精心挑選了一下,認爲下面這幾個繁體字,即使被簡化,倒也
還有道理。
澀(涩)
本義是不光滑。引申為麻木,文字不通順。這個字本來寫作四個止。是會意
字。意思是不能滑動前進。《說文解字》:“歰,不滑也,從四止。”後來將上
面的兩個“止”改為“刃”。表示刀刃生銹,不光滑。簡化是現代人改造,也能
解釋通。
壘(垒)
壘和垒都是會意字,意思也比較接近。本義都是用土堆墻。不過“壘”主要
偏重指軍營中禦敵的墻壁。
簡化字當中最成功的例子應該是“众”字。
眾(众)
甲骨文,篆文當中都有寫作三個人的“眾”。甲古文中還有一種寫法是三個
人頭上畫一個太陽,表示眾人在太陽下勞動。可是金文卻改“日”爲“目”,後
來還有改“罒”爲“血”。一訛再訛。都不如“众”字明晰。
可惜像這樣簡化的比較好的漢字數量實在太少。建國後簡化漢字方案從提出
到完成,僅僅幾年功夫就把使用了幾千年的繁體楷書改得面目全非。可見當時的
目標就是漢字拼音化,所以漢字簡化的政治性遠遠大於文化性,急於求成。缺乏
民主協商,缺乏科學理性。
至此,繁體漢字中最重要的會意字部分正是結束。下一回,我們將進入繁體
漢字系列最後一個板塊——形聲字。
全文來自: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59488491_0_1.html
另有視頻新浪播客:http://you.video.sina.com.cn/beimingwang
作者:張北冥
整理:明壹
分享網址:http://iask.sina.com.cn/u/1273768835/ish?folderid=17893
附:(一)
王立群老師反對恢復繁體字的三條理由不成立
(繁體字版)
昨日看了王立群老師對“廢簡提案”的若干評論,感想很多。鄙人也曾是王
老 師的粉絲。百家講壇《讀史記》我一集沒落。這些日子我在網上傳了許多自
拍自講的《繁體字每日一課》系列節目。正好碰上今年兩會繁體字問題再次引發
爭議。幾 位網友提醒我看看王立群先生有關“繁簡字”的博文。仔細拜讀之後,
感覺雖說政協委員的說法過於空泛,未能說中實質。但是老師您的反駁觀點也未
免有些片面甚 至錯誤。因此在下有必要向先生的幾條說法進行挑戰。雖說我這
二十出頭的八零後是個無名,無錢,無權的“三無人員”,更沒有“學士”“博
士”“武士”“烈 士”等一系列頭銜。但畢竟在下認真自學過中國繁體漢字,
用繁體字書寫完全不成問題。包括小篆,金文,甲骨也大都認識,也能寫出不少。
再加上我目前還在一直 拍攝《繁體字每日一課》網絡視頻節目。因此我覺得我
這個八零後草根還是有勇氣跟大師們討論一下繁體字問題。我在自學中國繁體字
和古文字的過程中也體會到, 繁體字并非我們想象的那樣難學,只要我們掌握
了正確學習的方法,繁體字可以人人皆知,人人熟知。我一個普普通通的八零後
草根能做到,相信大家也能做到。
首先,我對王立 群老師關於“簡化字的來源是有根有據,是科學合理”的說
法就不贊同。不可否認,有一些(不是全部)簡化字如“书、为、伟、乐、东”
等是根據草書楷化過來 的。但這是否就能說明它們科學合理呢?其實,我看了
很多關於繁簡字討論的文章,但令人失望的是,大家都沒有說中要害,點到實質。
就連那些支持復繁廢簡的朋 友也未能指出我們爲什麼要學習繁體字。難道學習
繁體字僅僅是因爲它是傳統文化,它藝術性高嗎?如果大家對繁體字的認識還只
停留在這個層面上,我想倒不如讓 國人都學行草書,這纔真藝術。
我一直認爲,推行繁體字教育之所以會有人提出,會引發爭論,會在一時間
讓人難以接受,其根本在於它牽扯到了我們長期以來所討論,所關注的一個大問
題,也就 是教育問題。具體而言就是中文課應該教些什麼,應該怎麼教,怎樣
纔能讓學生正真喜歡語文課,喜歡漢語,熱愛漢字。現實告訴我們,如今大部分
學生對語文課是 沒有興趣的,認爲是枯燥無聊的。小學生把認字當成負擔,初
中生把背誦詩詞古文當成痛苦,高中生倒是挺喜歡語文課的,因爲他們覺得至少
語文老師講的是中國 話,和數理化英語課那種如聽天書的感覺相比還是輕鬆多
了,可以開開小差,放鬆一下。我想,我這八零後所說的話應該能代表我們這一
代人對漢語課的感受。如果 人人都把學漢字(包括簡體字),學漢語當成一種
痛苦,一種負擔。那麼我們的中文真的要走到盡頭了,還有可能眞正傳播《史記》
弘揚《論語》嗎?
我的表弟是在國外上的學,回國後學習感受頗多。他告訴我國外無論教什麼
課,最強調的是講清道理。比方說一條數學公式,老師會詳細給你講明個公式的
起源發 展,以及它所蘊含的邏輯道理,和日常生活的聯繫等等。而中國的老師
們對這些重要的,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卻泛泛而談,一味強調學生記公式,
套公式。同 樣,爲什麼現在的中國學生對漢語的興趣越來越低,國人的漢語水
平也日漸下降?就拿學習漢字來說,本來繁體字(繁體楷書)是按照甲骨文,金
文,小篆,隸書的 造字原則逐步演化而來的(不是簡化而來)。我們的先祖通
過不懈的努力研究,用智慧和汗水總結出了一套科學系統的學字方法,其中最經
典的當屬許慎《說文解 字》的六書。我們按照這種方法來學習漢字,既生動有
趣,通俗易懂,又能便於記憶,事半功倍。就拿王立群先生所列舉的幾個字的繁
體字。東(东)由“日” “木”會意,表示傳說中太陽(日)從扶桑樹(木)
昇起來的地方,即東方(此爲傳統的理解,其它的觀點暫不討論)。爲(为)上
部是手,下部是大象的形狀,表 示人指揮大象幹活。書(书)和盡(尽)的上
半部都是“聿”說明它們是一類字。一個表示手持筆(笔)寫東西。一個表示手
持木棍清理火盆(皿)中燒完的炭火 (灬)。還有見(见),由目,人會意,
表示人用眼睛看。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可以說繁體字貌似筆畫多,但實際上道理
明晰,可以根據圖形,造字結構講清楚這個 字的起源發展,給學生講明白爲什
麼這個漢字會寫成這樣的形狀。它寫成這樣的形狀表示一種怎樣的含義等等。如
果我們通過繁體漢字來學習中文,可以說是生動形 象,便於記憶。這種形義結
合的教學方法自周朝就開始使用了。我通過自己的視頻《八零後漢字講壇繁體字
每日一課》的實驗證明,只要我們使用正確的教育方法, 即使是對繁體字毫無
概念的人,也能夠很快記住和掌握許多繁體字。可惜的是,儘管王老师指出許多
今天的簡化字都是根據俗體字,行草書而來。但問題是,這些俗 體字在很大程
度上沒有遵循漢字造字的基本原則,是講不清道理的。古人深知其理,在平時日
常你愛怎麼寫都行,但是正規書籍,正式場合,教學之中當然還得用正 體(繁
體)。行草書作爲一種藝術字,可以隨意連筆,減省筆畫,扭曲字形。但是你見
過哪本字典,哪本《說文解字》類書籍是拿行草書爲例來講解的?這些俗體, 行
草書貌似簡單,實際上沒有遵循造字原則。我們非要以這些講不清字形與字義關
係的俗體,行草作爲正規文字,所以很遺憾,我們的中文老師面對這些被簡化的
漢 字,“书、为、伟、乐、东”實在是沒有辦法講清它字形結構的道理,無法
說清楚它爲什麼要造成這樣的形狀。連這些簡單字都講不清,那麼比這結構更複
雜的文字 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只能通過強行記憶,迫使學生們死記。誰也不喜
歡死記硬背,因此僅從學習文字方面,就使學生深感枯燥無味,還能指望他們熱
愛寫作,熱愛古 典詩詞嗎?有些人對簡化字,甚至繁體字的字形胡亂講解。我
們現在不但簡化漢字,還亂讀部首。比方說“彳”(讀‘赤’)是象形字,指街
道,像“徐、行、街” 等帶“彳”的漢字都和在街道上行走有關。可我們現在
學習簡化字時非要把它讀成“雙人旁”,使學生誤以爲“徐、行、街”等字都跟
“兩個人”有關。這種對漢 字,對祖先幸苦結晶毫不負責的教學方式仿佛又把
我們帶回了漢朝《說文解字》誕生之前,那段某些所謂“現代派”文字學家胡亂
解讀文字,誤人子弟,愚弄百姓的 時代。這難道就是簡化字進步,科學的體現
嗎?
二,換下一話題。看了王立群老師對繁體字“愛”的解讀之後,覺得這樣的
解讀未免有抬杠之嫌。說“愛”字中間的“心”反映了古人科學知識落後。那照
此邏輯, 所有帶“心”的漢字如“想、念、思”等全都錯了?是不是還要把“隨
心所欲”改成“隨腦所欲”?有位網友說的好,中醫最強調身體各個器官之間的
聯繫和協調, 心臟和大腦看似是兩個器官,實際上是相通的,是互相配合的。
漢字中的心是泛指人的情感,現代科學也證明,當一個人產生憂慮,煩躁,生氣,
緊張,高興等不同 情感時,心臟的跳動頻率是會隨之發生劇烈變化的,有時候
自己就能感覺到心臟活動異常。所以怎麼能說漢字中的心是古人科學知識落後的
體現呢?
三,有關王老師對電腦技術與繁體漢字關係的觀點,在下也不能完全贊同。
從總體上,電腦打字在今天已經代替了手寫,這是不爭的事實。它在客觀上已經
解決了之 前我們所說的繁體字筆畫多的問題。比如我這篇文章,使用繁簡二體
根本不存在時間長短問題。雖然在許多場合,仍然規定必須手寫,來體現某種特
殊意義,那就更 應該使用文化內涵豐富的正體(繁體)字了。至於王老師所擔
憂的小學生難學難寫繁體字的問題,讓我想起了方纔看到的一段視頻。一位記者
拿一本繁體字的書讓一 小學生去讀,他不認識。由此來證明小學生學繁體字困
難。我還是那句話,如今的小學生根本沒有接受過繁體字教育,讓他們去認繁體
字無異於讓一個沒學過二十六 個英文字母的人去讀英語一樣,不認識很正常,
根本證明不了繁體字難學。很多時候,我們不要把責任推到繁體字筆畫多的身上,
而更應該思考如何改變我們的教學 方式,如何繼承先祖留給我們學習漢字的寶
貴經驗和方法,使學生把學習漢字(尤其是繁體)當成一種樂趣,而不要用那種
簡單粗暴填鴨式的模式讓學生一筆一劃地 死記漢字。大家之所以懼怕繁體字,
是因爲沒有人教我們,我們不會,不習慣看繁體字。正所謂“難者不會,會者不
難”。
四,最後評價一下王老師對繁簡漢字與臺灣以及國際之間關係的看法。客觀
的說,政協委員們又一次把繁體字與臺灣問題扯到一塊兒,以偏概全。這一點我
一直不贊 同。誰都明白,兩岸關係情況複雜,不是繁體字能解決的。當然也不
可否認,繁簡字問題的確也是兩岸人民產生隔閡的原因之一。王立群老師對此用
臺灣,新加坡地 區大陸簡體字書籍暢銷的事件來證明簡化字的影響力。但是請
大家注意,新加坡本來就以簡化字爲主流,他們看簡體字書籍是很正常的事情;
至於臺灣人也能看懂簡 化字,就更值得我們反思了,想想大陸人有多少能看懂
臺灣的繁體字書籍呢?這件事情不值得我們驕傲,反而更令人悲哀。那麼王老師
所說推行繁體字會造成空前災 難未免有些太過偏激。推行繁體字教育只要方法
得當,不急於求成,絕不會造成文化混亂。請大家想一想,是不是因爲我們學了
英文就和漢語拼音產生混亂了呢?我 本人就通過自學掌握了繁體字,什麼是繁
體,什麼是簡體分的很清楚,沒有出現繁簡字混亂不清的情況。我想,身爲熟讀
古籍《史記》的王老師也不會因爲學了繁體 字就跟簡化字產生混亂吧。
另外我還是想爲那些無論是主張還是反對繁體字的各位熱心朋友們說一句公
道話。雖然人與人的知識水平不同,對問題的分析能力有高有低。但是大家都不
是出於惡 意,都是在對我們的中國文化着想,對中國漢字的命運擔憂。儘管有
的主張過激,有些觀點欠妥,我們只要對其耐心指導糾正即可,又何必惡語傷人,
對其進行人身 攻擊呢?文藝界人士呼籲弘揚繁體字文化,客觀上也盡到了一個
文藝工作者弘揚傳統文化的責任,爲什麼要污蔑他們是無聊,不關心民生,不顧
人民死活呢?別忘了 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當我看到
網友們的留言後,不免感到幾許無奈。大家是在討論問題,不是罵街,我們什麼
時候纔能做到文明呢?我曾 在視頻《繁體字每一課》中爲大家講解了繁體字“禮”
(礼)的造字原理。看來我們還眞的有必要認眞領悟“禮”字所要傳達出來的精
神啊。
最後我還是要引用我在視頻節目《繁體字每一課序》中的一句話“評價任何
一個事物,首先要瞭解它,要認識它。我們要想評論簡體字,繁體字,小篆,甲
骨文的優 劣好壞,首先還是要認眞地學習它,熟知它。不要人云亦云,在不認
識繁體字,把小篆當成甲骨文的情況下去批評繁體字,這樣做確實對不起我們的
漢字。
附:(二)
恢復繁體字不等於去寫甲骨文
(繁體字版)
身爲八零後的我這兩年一直在拍攝製作網絡視頻《八零後漢字講壇——繁體
字每日一課》。因爲五年前一時心血來潮,自學了一下繁體字以及古文字。不想
竟被先祖 的智慧和繁體字的魅力深深折服。我曾思考,爲什麼如此偉大,如此
精妙而且道理明晰,便於理解的文字會被今人拋棄,會被認爲可怕難學。前兩天
繁體字問題再次 火爆起來。鄙人也義無反顧地加入了“擁繁派”的隊伍中。我
認眞觀看了網友們的留言。發現許多反對繁體字的朋友們的理由主要集中在這兩
方面:一,恢復學繁體 字意味着回到長袍馬褂,裹腳長辮的時代。二,恢復學
習繁體字還不如改用甲骨文來交流。
我個人認爲,稍對中國各種文字有所了解,便不會說出這樣的話。很明顯,
第一條純屬抬杠。我們是在討論文字問題,不是討論服飾和纏足問題。這完全是
毫不相干 的事。沒有任何人提出過裹腳留辮的說法,我們爲什麼要把它們相提
并論呢?以罵街的方式來污蔑他人呢?難道我們學習繁體漢字是爲了重建清朝,
我們學習論語是 爲了復辟帝制嗎?繁簡漢字之爭能夠從民間鬧到兩會,可見這
絕非小事,無論大家站在哪一方,希望各位都能夠本着認眞負責的態度來商討這
個問題。不要動不動就 出口成髒,惡語逼人。以這樣的素質,還怎麼談文化問
題?
那麼第二條,是很多反對繁體字的朋友們常用的理由。根據我的總結和觀察
發現,那些提出“恢復學習繁體字還不如改使用甲骨文”的網友絕大多數是對中
國古文字 不甚瞭解的。要怪也只能怪教育,說眞的,中國漢字在世界上歷史最
悠久,內涵最豐富。可身爲中國人,卻對自己文字知之甚少。正是因爲我們太缺
乏眞正的漢字教 育,導致我們連中國字是怎麼演變的都弄不清楚。很多朋友口
口聲聲諷刺提倡繁體字的人“不如去寫甲骨文”。可是大家反過來想一想,自己
知道什麼是甲骨文嗎? 知道什麼樣的字是小篆嗎?現實告訴我們,把小篆字當
成甲骨文的大有人在。我們連甲骨文,小篆,金文是怎麼回事都弄不明白,爲什
麼還要拿甲骨文來諷刺別人 呢?還是我在網絡視頻《繁體字每日一課 序》中所
強調的:“要想評價一個事物,首先要瞭解它,認識它。”那麼長話短說,下面
我們主要說說恢復學習繁體字爲什麼不能等同於寫甲骨文。
首先,由於我們大陸地區的人長期接受的是簡化字教育,沒有受過繁體字教
育。再加上當今簡化字的產生晚於繁體字。所以被人們錯誤地認爲繁體字是古代
字,那麼 按照這種邏輯,恢復寫繁體自然就是倒退。這種舊觀念正如同過去我
們狹隘地認爲凡是學習古代詩詞的人都是封建殘餘一樣。那麼實際上在中國的文
字學當中,隸書 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之前的小篆,金文,甲骨文,籀文,六
國文字等統稱爲古文字,因爲它們是以象形圖畫爲主,筆畫凌亂粗糙不規整。在
整個中國漢字歷史長河 中,處於幼年期成長和發展階段,是不完全成熟的。而
到漢代隸書以後,中國文字以象形符號爲主,筆畫平直整齊,我們稱之爲“方塊
字”。而且就是在這一階段, 纔出現了“漢字”這個稱呼。隸書出現後,中國
字的結構和形態基本定型了,即使是魏晉南北朝出現的楷書(繁體)也只不過是
把隸書過於粗糙的線條變得更美觀而 已。所以,隸書,楷書(繁體)被稱爲今
文字。今文字(隸書,楷書繁體)和古文字(篆,金,甲等等)所指代的內容自
漢唐至今也沒有多大差異。何況當今世界, 中國港臺、海外、日韓等地繁體中
文仍廣泛使用,怎麼能說繁體字(繁體楷書)是古代字呢?怎麼能把繁體字跟小
篆,金文,甲骨歸爲一類呢?
第二點,也是最爲重要的一點。打個比方,就算是我們眞的想把簡化字或者
繁體字全部都變回甲骨文字,比如把《康熙字典》全變成甲骨文版都完全不可能,
甚至變 成小篆字,金文版都不可能。爲什麼?剛纔我們已經說過,從整個漢字
的演化歷史來看,小篆,金文,甲骨與隸書,繁體楷書相比還處於幼年期。我們
從文字的數量 上就能看出。我在網絡視頻《繁體字每日一課 序》中曾給大家列
過一組數據:目前已發現甲骨文四千五百個,可識別的僅一千個;根據《金文編》
統計,目前已發現金文約四千個,可識別的約兩千;以東漢許慎 《說文解字》
(不包括新附字)爲例,小篆字頭有九千三百五十三個;以清代《康熙字典》爲
例,共收錄繁體楷書字四萬九千一百七十四個;當今簡化字《新華字 典》中約
兩萬字。
甲骨文 可識別 約 一千
金文 可識別 約 兩千
小篆 東漢《說文解字》字頭 九千三百五十三
繁體楷書 清代《康熙字典》 四萬九千一百七十四
簡化字 《新華字典》 約 兩萬
很明顯,繁體字的字數最多,詞彙最豐富,表意最明確。爲什麼我們學先秦
古文時有很多字通用呢?比如“北溟”寫作“北冥”等等。就是因爲很多字在那
個時代還 沒有出現,還沒有被造出來。再比如繁體字“藝”(艺)“媽”(妈)
“爺”(爷)等等在小篆字當中都不存在。如果我們把《康熙字典》由繁體楷書
轉化爲小篆, 甲骨文能行嗎?那麼反過來,如果我們把現在的簡體字書籍轉化
成繁體字則完全行得通,甚至用繁體比用簡體表意還要清晰。因爲很多繁體字,
比如“醜”和 “丑”,“後”和“后”,“壩”和“垻”等等意思是完全不同
的,簡化字偏要把它們混爲一談,導致我們在學習中文的時候,特別是學習古代
詩文的時候經常出現 歧義。因此,大家不要以爲我們今天繁體字或者簡化字當
中所有的字都能在甲骨文,金文當中找到。
另外,從字形的角度來分析。甲骨金文之所以比較繁難,最根本的原因并不
是因爲筆畫多。尤其是甲骨文字,許多甚至比繁體楷書的筆畫都少。而是這些文
字因爲書 寫工具,書寫材料等方面的限制,字形凌亂粗糙而不規整。我們可以
去搜一搜這方面的圖片看看,簡直就跟現在幼兒園小孩子寫的字一樣亂。因此大
家看我們的書法 (正、隸、篆、行、草)中有甲骨文體嗎?有幾個書法家是用
甲骨文,金文的?眞不知道爲什麼有些朋友非要說甲骨文纔最能體現中國漢字的
藝術之美。
所以說,繁體字不但繼承了之前文字的基本造字原則,並在此基礎上對其加
工改良。是中國所有字體中最成熟,功能最強大的文字。我們現在重學繁體字,
是爲了掌 握一種功能更強大的漢字。就如同文曲星再高級,也不能拋棄字典一
樣。大家總以爲提出學習繁體字的人腦子如何如何不正常,可回過頭來想一想,
那些把使用繁體 字跟使用甲骨文扯到一塊兒的人,如果不是抬杠,那還眞應該
先好好學習一下繁體字和甲骨文了。畢竟以我這八零後的智商,只要方法正確,
這些文字是便於掌握 的,絕非輿論所說的那樣困難。就看大家是否有心。
八零後
張北冥
己丑年二月十一
西元二零零九年三月七日

赞 (9) 打赏

0

  1. sweat2230有理有据,大赞
  2. 迷人口說可否註明出處轉載呢?
  3. 紫云居士
    紫云居士

此文若合君意,请赏碎银嘉奖爱文言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